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年(六) (第1/2页)
十年(六)
本科毕业后,陈越带着对运筹学的满腔热情飞往波士顿,正式开始在MIT攻读他的运筹学博士学位。查尔斯河取代了未名湖,成为他生活中新的背景。 博士生涯的初期,陈越充满了雄心壮志。他的本科阶段已经奠定了坚实的数学与优化基础,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兴趣——相比于随机系统,他更喜欢、也更擅长优化理论。 前两年时间里,陈越把MIT开设的所有优化方向的博士生课程学了个遍,从《数学规划导论》《非线性规划》到《整数优化》《鲁棒优化》《动态规划与最优控制》,甚至还旁听了《半定优化》这样小众的专题课。 于此同时,他分配时间给多个运筹优化理论课题尝试,每一项都投入了大量精力。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回馈——这些课题因为种种原因,无一例外地无疾而终。 有问题难度超出预期,关键数据的缺失,模型与实际需求无法精确匹配,因为各种原因,他不得不一次次终止项目,转向新的尝试。研究的失败让陈越的学术热情逐渐消磨 研究陷入瓶颈长期不得解答后,陈越经常会走到McGovern脑科学研究所,旁听他们的会议。这座位于State Center对面的研究所,以其在脑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而闻名。 陈越本科时的心理咨询经历让他对心理学与脑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他对决策优化的研究也让他对“人类大脑如何权衡复杂选择”充满好奇。 一次会议茶歇时,陈越站在角落端着咖啡,旁边一个笑容明朗的男生主动走了过来:“你也是心理学的吗?感觉没见过你。” 陈越一抬头,看到一个穿着休闲的亚洲面孔,他摇摇头,“我是运筹学的,偶尔来听听会议。” “运筹学?听说过,也叫工业工程对吧。”男生伸出手,自我介绍道:“我叫叶然,心理学博士,快毕业了。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