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七七章 盛子瑾 (第2/5页)
北建立了八路军、新四军联合办事处,使我军在皖东北有了合法身份。现在虽然历史发生了改变,但刘一民依然成立了皖东北特委,并且让张爱萍、江上青和盛子瑾联系,建立八路军、新四军联合办事处,虽然现在还没有谈妥,但盛子瑾已经表示要联合八路军、新四军抗日。这都和历史一样。所不同的是前一段时间八路军主力虽然隐蔽待机,皖东北特委由于有主力支持,工作的力度大大加强,一手抓组织建设,一手抓武装建设,搞的风生水起,这让本来想利用**来发展壮大自己势力的盛子瑾感到了压力。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盛子瑾带着队伍,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半城镇,求见八路军教导师长刘一民。盛子瑾来的时候,刘一民正在思考苏皖边区政权建设和淮属地方武装整编问题。卢沟桥事变后,国共谈判结束,原淮海地区在大革命时期被国民党迫害的**人陆续回到家乡。其中,淮阴的吴觉、谢冰岩、李干成、孙海光、朱月山,涟水的陈亚昌、万金培,灌云的孙存楼、周春如都从国民党监狱里先后释放回家。逃到外地的夏如爱、宋振鼎也都回到了家乡。这一批老**人回家乡后,利用日军组织徐州会战,暂时搁置占领苏北部署的短暂时期,相互联络,成立了“苏北抗日同盟会”,宋振鼎为理事长,谢冰岩为秘书长,宋振鼎、吴觉、谢冰岩、陈书同、夏如爱、薛汉扬、蒋希文7人为常务理事。在苏北抗日同盟会的领导下,李干成、万金培等人在涟水,赵心权在淮安,夏如爱在淮阴,孙海光、孙存楼等人在灌云,谢楠在泗阳,汤如山在阜宁,李寄农、胡扬在盐城,黄兴祥在泰兴,蒋若愚在扬州,组织抗日同盟会、出任理事长,发动民众抗日,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后来,韩德勤取缔了“苏北抗日同盟会”,但是这些老**员在挫折面前没有灰心,一方面积极主动找党,另一方面着手发展武装。等到八路军施展牵牛战术南下苏北,淮海地区的老党员们和山东局接上了关系,在苏北支队的指导下,开始大力发展地方武装。淮属地区的淮阴县成立了吴觉任总指挥,张芳九任参谋长,谢冰岩任秘书长,宋振鼎任政治部主任,张一平任副官长的“淮阴抗日义勇队”,涟水县成立了李干成为队长、陈亚昌为副官、林士钧为参谋的“涟水县抗日义勇队”,淮安成立了民众自卫队。海属地区的沭阳、灌云、东海一带,则有钱序烈、王展、钱天素等人发起组织“沭阳县民族解放先锋队”,汤曙红组织的“民众抗日自卫队”,孙良浩、吴书领导的“滨海大队”,王世林领导的“沭河大队”,曹通之、宋耀南领导的“东海大队”,肖松甫、陈云龙领导的“沭阳大队”。八路军苏北支队为了统一指挥和部队正规化,把海属地区东海、灌云、沭阳境内我党组建的抗日游击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