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635 (第3/3页)
吧,说简单倒也不简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明官员们有一个让季言之都有些脑壳疼的尿性,那就是死抠死抠,只要是正常渠道,那就别想从他们手中抠出任何一点属于他们的东西。当然也有真爱民如子的官员,但他们大多两袖清风,日常开销都赖以俸禄,宦官中难得的好公公王承恩又怎么舍得让他们慷慨解囊呢,所以少不得请奏了季言之,动用了一些私库银两,买了一批种类繁多,但胜在好种活的粗粮当做种粮,亲自押运送到了陕西、陕西两地。第二批种粮抵达陕西、山西两地后,在王承恩所率领的东厂厂卫以及随行的锦衣卫们的监督下,倒也顺顺利利的种在了地里头。接下来的日子,估计是这方小天道被季言之变着花样儿骂怕了,一直算是风调雨顺,让全国各地,甚至陕西、山西两地都迎来了大丰收。而田税的降低,让百姓们手中留着的存粮多了不少。这样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毕竟以物易物,可是老百姓们的拿手好戏。季言之很满意这样的现象,所以在接连下了几道支持鼓励南货北运的经商圣旨后,季言之又开始干起了熟得不得了的业务,开海禁,设立对外贸易的国际码头。这事儿是户部尚书毕自严负责的,相较于他那占着茅坑不拉SHI的上任,毕自严简直可以用殚心竭虑、兴利除弊、多有建树这类的好词来形容。总之在毕自严的安排下,开海禁,设立对外贸易的国际码头的事情得以顺利的进行。甚至在修筑、扩建原有的港口城市时,毕自严还很有超前意识的圈了一大片土地,一半用以修筑民宅,供各国来华夏经商的外国佬居住的地方,一半用以修筑商铺,号召大明商人购买,以赚取在华居住、或者定居的外来人口的钱。对此,季言之真的很满意,所以自然而然在对外贸易的国际码头全都修筑、扩建好了后,让毕自严兼任了第一任官方兴致的对外商贸组织的大使官,负责对各国进行各类、特别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型的贸易交易…要知道历来华夏古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在西亚、欧洲各国备受吹捧,来往东西倒卖此类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