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55 (第2/3页)
的感觉,因为这玩意和印象中的海关差距太大了。对于市舶司来说,通夷情是首要使命,什么意思,就是接待外宾,展示天朝气度。每个市舶司都有固定的接待对象,广州是针对安南、爪哇、暹罗、福州是琉球,至于宁波则是日本。更为讽刺的是老朱同志还制定了“厚往薄来”的政策,并且被历代奉行,很多进贡使团带来仨瓜俩枣的土产,换走大明宝贵的金银丝绸瓷器等等,每次朝贡,都赚得钵满盆满,甚至刺激得一些人假冒使者,骗取回赐。在这种情况之下,市舶司根本就是赔钱的,只能靠着卖丝绸瓷器弥补亏空,好在丝绸瓷器的确值钱,市舶司能维持相当高的获利。但是,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市舶司要想大卖货物,就要有货源,市舶司自己的作坊不够用,织造局的还不够用,到后来,甚至要从大户手里征用。看到这里,唐毅的脑子立刻涌现出四个字:与民争利!后世有很多人都疑惑不解,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只有区区七次,而后就戛然而止呢!有人认为从此中国就自绝于海洋之外,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郑和船队停止之后,东亚的海面上依旧遍布大明的船只,维持了一两百年之久,唯一的区别就是从官方船只,变成了民间船只。郑和下西洋是劳民伤财吗?是,也不是!对于朝廷来说,每一次贸易都带来巨额利润,朱老四正是靠着这些利润,做出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功业!而对于东南的大户来说,就比较郁闷了,他们要把自己辛苦烧制的瓷器,好不容易纺出来的丝绸,低价卖给朝廷,眼看着郑和拉到海外,大赚暴利,他们只能眼巴巴看着。彪悍的朱老四当家,他们不敢说什么,等到朱棣一死,后面的皇帝就没有他那么神勇,郑和船队很快被叫停,甚至连海图都给烧得一干二净。唐毅对于文官集团鼠目寸光,自私自利的行为,是一万个鄙视,不过他也是文官集团的人,戳穿西洋镜没有任何好处。他要做的是吸取以往市舶司失败的经验,从贸易的直接参与证,变成管理者,不再卖东西赚钱,转而收税赚钱,从和各大家族豪商竞争的对手,变成居中调解人。用唐毅的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