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皇太子宠妃_分卷阅读19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96 (第2/3页)

高兴,心情颇高,心里也满意的点点头。

这寿宴筹备得不错,宴席桌上佳肴菜品精致可口,所安排的表演节目也很是精彩别致,太子用心了。

老四胤禛整备寿礼一事也办得不错,他之前所给礼单上的寿礼都准备齐全,品质模样也俱是精美不凡,康熙帝很是满意。心里还想着这老四办事靠谱,以后也可以给他身上加些担子。

寿宴之后,胤礽带着石悦瑟一道回毓庆宫,路上两人手牵着手,夜色静谧而温柔。

翌日,继年初时考教天下贡士,康熙帝又一次带着太子胤礽于太和殿前策试天下中式武举,行止间无不表明了对胤礽这个太子的重视。

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历史悠久,但历来地位口碑却不及文举来得高大上,直至前明朝,武举才稍得兴盛起来。

而到了如今清朝,情况又大不相同。大清是游牧民族马背上得的天下,对于武力骑射以及英勇的勇士巴图鲁甚是看重和敬佩。因此,大清上下对于武举选拔重视程度自是大大超过历朝历代。

到了康熙帝这里,重视程度更是有增无减,不但国家层面大力提倡,武举制度也日益修正严密,录取方面亦是相对公正。一时间,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民间习武之风亦是多有兴盛。

策试之前,康熙帝也不忘对太子言传身教,“如今国家安定和平,欣欣向荣,需要无数能干的文官参与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务。但文固然十分重要,我们却也不能忘本。

咱们大清是马背上得的天下,根本依靠还是八旗男儿的英勇和强悍。你们兄弟还小的时候,朕除了在文学课业上要求严格,对于骑射方面亦是从来不曾放松,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尚武之风不可荒废,不但要继续保持下去,对选拔武官的武举也要多加鼓励和重视。”

“儿子谨遵汗阿玛教诲。”胤礽颔首道。

太和殿上策试更多是问答形式,第二日的瀛台紫光阁考阅才是手底下见真功夫的考验。

这日,康熙帝亲至瀛台紫光阁。除了一直带着的太子胤礽,康熙帝还将嫡长孙弘昭也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