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51 (第2/3页)
得花多少银子。”丑姑说。说实话,她这会儿还真没想到要送明儿去上学,因为没顾得上。“现在就去问问。”宁二也是说见就是雨的人,一行人又呼啦啦的去找学堂了。结果一问,一年的束脩只需要十两银子,但还得加上一些其他的杂费,比如笔墨纸张,书本,及他们家离的远,还得住在这里,杂七八拉的加起来,一年下来的费用大约是十三两银子。这样的开销,确实很贵了。特别是这个地方大多数人还得饿肚子。可以说一户普通人家一辈子只怕都存不下十三两银子呢。“难怪没几个人读得起书了”。丑姑暗暗砸舌。供一个学生一年的花销,就相当于养一家老小吃用几年呢。这个数目比现代教育都要更加贵了。而且想要供出一个学子,起码也得十年,不是有所谓的十年寒窗苦吗?不读好多年,哪里能考得出来。这样算起来,读书的费用就更加昂贵了。难怪古代读书人少了,这笔学费还真没多少人出得起。不过丑姑现在手头上的银子有近二十两,一年下来怎么样也能存一二两银子,也就是说,供明儿读两年书的银子,她基本能拿得出来。但后年的学费,就得另想法子赚了。单靠他们这样一年卖点菜,打点猎,怎么可能赚到十几两银子?就是以前的吴猎户估计也只能赚到十两八两银子。不然,他也不会没给这个家留下多少家底。“我还是再看看吧。”丑姑含糊的说。她内心还在犹豫,不是舍不得银子给明儿上学,而是在想,如果现在送明儿去上学了,别人一定会怀疑她是从哪里弄到的银子?她得让大家都明白,明儿上学的银子来的名正言顺。不然,她的日子只怕又得起风波。这么大笔的银子,可不是十只八只山鸡野兔子就能解决的。村里人肯定会怀疑这怀疑那,搞出一堆破事来。宁二愣了一下,转念一想,也明白了她的难处,这不单只是银钱的事情。读书是件大事,附近几条村子都没出一个读书人,就是各村的村长族长类的人家(算是本地最富裕的人家),也没有出过正经读书人,最了不得也不过是让一个孩子识几个字而已。毕竟一个村里总会有一两个人识字,比如要写个族谱,弄个婚书,主持个分家什么的,都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