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63 (第2/3页)
就要换成陛下了。“竟有这等事情?”陛下对这个倒是很好奇。朝中不少人也对这种事情好奇。若是一个小小的县可以推行,那么为什么不能推行到全国?要知道,这种事情,要是能推行到全国,那么大雍便能开创更加盛世的盛景!“臣记得,如今工部尚书,是之前临江县的县令吧。”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左相看着更没存在感的工部尚书。说起这工部尚书,也可以称得上是个奇人了。考了五六年才考到个会试吊车尾,之后,便被派往临江做县令,这一做,就不得了。三年时间,将一个不怎么打眼的县城,做成了南方比较富饶的县城。就连税银,都比别的县城多了两三成。要不是最后临走的时候,临江爆发瘟疫,他回来,也不会从京兆尹做起。这京兆尹跟临江县令的官职差不多,但是待遇水平就好得多了。这县令也不知什么时候,跟五皇子搭上,弄出了好几个奇奇怪怪的东西。工部尚书一看,就喜欢上了。直接求陛下将这人调到工部,顶了工部侍郎的缺。这次转变,离这人到京城,不超过三个月。接下来,更戏剧化了。原来的工部尚书没过多久,就得了重病,只能告老还乡,工部一众人中,最活跃的,就是这个人了。结果,陛下朱笔一挥,这人便成了工部尚书。可以说,整个京城,没有人脉关系,官职爬得最快的,就是这位工部尚书了。☆、第三百八十四章金榜前三郑尚书有点懵。他最担心的,就是别人问起他临江县的诸多事宜。临江灾后的事情,他最多也就是个出出力的人,甚至,力都没出完,就撂挑子走人了。尤其是在衡清说的那学校开办之前。那个学校的存在,郑尚书是知道的。当初,最先被邀请的人,就是郑尚书。不过,他拒绝了。因为,当时已经是考评期的最后阶段,他本就不必要插手,更别说,那银子从仓库中拿出来,自己考评的政绩就会差不少。虽说,自己是临江的父母官,但是,就算是父母官,那也是官,而不是真正的父母啊!“郑爱卿,你对着临江的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