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记事_分卷阅读43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38 (第1/3页)

    子嗣不丰,那史太太倒是生过两个儿子,只是都没能立住,两口子只养活了一个姑娘,那可真是视若珍宝的。”

姚氏听着就没有说话,姚舅娘是知道自家这个大姑姐的性子的,也不在意,继续道:“独养女儿,原本史老爷史太太是盘算着招赘的,哪里知道族里头不答应,非叫他们过继嗣子不可,史老爷史太太自然不答应,几番力争都没用,一气之下,就决定把木排行之外的产业都给女儿做陪嫁……”

☆、第四百二十七章挑选

崇塘商贸百花齐放,三百六十行,可谓行行俱全的。

对于木排行,也算见多识广的花椒自是知道一二的。

其实崇塘百姓口中所谓的“木排行”,就是“木行”,也就是专门经营各色木料买卖的商号。

而崇塘作为江东要冲、京畿重镇,本就是长江南岸、以及运河沿岸城固民安的通衢要道。

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话不管搁在甚的地方甚的时候,都是不错的。

想要在经济上头有所发展,交通必得先行的。

就算花椒前世,也讲究个互联互通的,更遑论如今这世道。

没有路,再好的物什却走不出去,就只有坐困愁城的份儿。

崇塘地理位置优越,不仅仅自身就是鱼米之乡,物产富饶。而且天生还是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要隘门户,镇子上头不但有南来北往的驿道过境,四通八达,尤其还是依托长江、运河两大水系的重要贸易节点。

水陆两便,互为倚仗,从军事重镇演变成商埠重镇,能够商旅云集、市场繁荣,本就是天时、地利俱全的事体儿。

又经过上百年的发愤展布,还有先辈们的远见卓识,崇塘商业进出从来利薄实惠,客商自然趋之若鹜,一步一步形成了如今的格局:镇上商铺挨家、门店比肩;埠头上舟楫泊岸、桅帆林立;驿道上骡马飞驰、车队如蚁……

稻米丝茧、竹木薪炭、盐糖油茶、绸缎呢绒、南北杂货……皆能从崇塘北上南下,旁的不说,只说每天仅从崇塘乡间发往崇塘的船只,据说就有七十二只半之多。

而在这诸多从崇塘进出吞吐的五花八门的贸易中,稻米自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宗的。

虽然如今崇塘还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