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77 (第2/3页)
“八毛钱。”秃头老汉说话结结巴巴,报价十分心虚,国营供销社的正轨价格是,一斤红薯两毛七分,他贵不止一倍。那大汉眼睛瞪得如铜铃,煞是恐怖,他高声喊道:“老头子,你这是在抢人啊!干脆点,一口价,一毛钱,一斤粮票,不然我走人,又不是只有你这一家。”“不行,五毛钱。”秃头老汉的脖子往后一缩,倔强否决道,见壮汉要离开,心里一着急,犹犹豫豫报出一个新低价位。……不到十分钟争执,中年壮汉如愿以‘一块钱加两斤粮票,买三斤红薯’的俱便宜价格,买下秃头老汉的所有粮食。他哼着愉快小曲儿离开市集,转身去牛车上把粮食放好。秃头老汉把钱票小心翼翼揣怀里,咧嘴一笑,高高兴兴背着背篓回家去,未来可能被精打细算老伴骂成狗。“傻乎乎的。”瞅到这一幕的甜妹儿,无奈摇摇头,吃亏还傻乐的经典一幕。中年壮汉一看就是老道的二手贩子。表面上来看,老汉家红薯比供销社卖得每斤多几分钱。但实际上,粮票比钱更难得到,更重要。这老汉还不如买给供销社来得实惠,实属吃大亏。中年壮汉转手,就能在小县城黑市里卖出至少八、九毛钱一斤,不加粮票的话。这就是黑贩子们贪图的暴利。市集里有部分老实巴交、不善言辞的村民们,非专业地摊户,并不了解今年‘粮食再多也供不应求’的现实情况。在集市一开端,这种人往往以便宜价格甚至吃亏价格,败在精明商贩中,高高兴兴或哭哭啼啼背着空背篓回家。一开始见到,林君英还想阻止,李连长反倒是先阻止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他们并未诈骗,都是出来讨生活的,谁也不容易。”林君英皱眉不解。甜妹儿笑眼弯弯道:“林姐姐知道乡村货郎吗?”五六十年代,农村多有一种商贩——卖货郎,碧山村地处深山老林,只有逢年过节会有,平日里很难见到。不论春夏秋冬,他们都会跳着扁担,摇着旧且笨的拨浪鼓,声音响亮且干脆,引得村民们全都出来。扁担两边的旧木箱子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