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780 (第2/3页)
记录赎罪银子的册子——没办法,他可没有周世安那样提前准备的机会,也没有林大人和贾大人这对翁婿这样神乎邪乎的记诵能力,只能叫朝中诸位稍等了。十六点头:“可,爱卿令人取来直隶一册便是。”不然数量太多、数据太大,怕是今天天黑都不能散朝了。‘战火’稍歇,十六令内侍官来给诸位大人看茶,毕竟方才争执得火热,叫人口干舌燥。一番休整之后,户部右侍郎抱着册子来了,这大约是他自二十年前殿试之后,头一回收到殿内文武百官这么多关注的眼神吧。钱尚书做事有条理,每年都整理一遍册子,并且累积上一年的数据,加以归纳,从太初元年开始念,直隶一省,花钱赎罪最多的,却是文官武将!这其中,宗亲们犯事不过寥寥(因为开国之初基本死了一大半);及至太初中后期,直隶省花钱赎罪的,还是文官武将?宗亲们犯事的依旧不过寥寥(先皇儿子绝大部分那时候都就藩了,留在京城的宗亲都是旁支,被养猪式养肥);等到这些年——直隶省赎罪的人群倒是有了变化,文官武将少了,乡绅和百姓多了,这其中原因先不深究,但是值得一提的,宗亲犯事赎罪的依旧是寥寥(今上的兄弟们基本死绝,侄子们犹如惊弓之鸟,犯事的都没有,又何来去户部交赎罪银子之说?)【这么看来,其实我大明朝宗亲也是蛮惨的啊。】【难怪水家的小子们去和陛下哭诉要参加科举了。皇室宗亲混到这个份上……唉!】如是一番,倒是叫朝中不少人觉得,要是不让宗亲们参加科举,简直是不给老水家那些旁支一条活路了。当天朝会并没有讨论出结果,散朝的时候,卫阁老好声好气地对林如海说:“唉,贾尚书毕竟还年轻了些,林大人,您可不能往心里去,回去千万别对人发脾气啊。”林如海正色回以一句:“大殿之上,只论国事,不论私情。林某省得。”一脸严肃的模样把卫阁老噎了一下,但是卫阁老很快安慰自己:【这姓林的今天被他女婿驳斥了面子,现在恼羞成怒,老夫不与他计较。呵呵呵。】其余人等看林如海的脸色,也觉得林大人的样子实在是有些勉强,再看贾尚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