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52章 《洛神赋图》 (第1/3页)
ps:红绿灯再求支持!!那是一幅绢画,长大概在六米左右,宽大概在三十厘米上下。画中的人物肩若削成,腰如约素,飘飘欲仙。整幅画卷仿佛是一本连环画一样,讲述了一个千古传唱的邂逅。看到这幅画,于飞的呼吸一下子急促起来。“这是东晋顾恺之的摹本?!”于飞难以置信的说。顾恺之的与与唐代韩滉的、五代顾闳中的、北宋张择端的等作品并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名气非常之大。但是可惜的是,此画真迹已经失踪,现流传的版本皆为摹本,分别藏于辽沈省博物馆、京都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处。于飞在参观故宫博物馆的时候看过这幅画,因此一眼便认出来了。顾恺之的是根据曹植的创作的。原名,主要描述了曹植早年与当时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的感情故事。甄宓后来嫁给了曹植之兄曹丕,生下了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洛神是传说中的伏羲之女,溺于洛水而化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据传曹植获得宓妃遗枕,感叹之下作此赋以抒发对其爱慕之意以及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顾恺之领会了曹植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在画中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所绘宓妃顾盼生姿、情意绵绵的表情也恰到好处。画中人物安排疏密得当,在一幅画面中展示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如画中二人初见的一幕,曹植站于岸边,痴情地望着远方水上的洛神,她飘动的衣带、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凸显了她的仙气。而其对曹植的爱慕之情以及欲去还留的动态,也充分表露了她矛盾的心理。随着情节的展开,顾恺之在画面中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的多次相见。最终洛神驾着六龙云车于云端中渐去,留下曹植恋恋不舍地离开。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是开创中国人物画的鼻祖。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他的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被后世称为“铁线描”。唐代张彦远对顾恺之的画评价为:“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雷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也。”此幅作品无论构图、情节的展示、人物的刻画以及笔墨绘画技巧方面都可称得上是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之瑰宝。虽然没有细看,但是于飞感觉到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