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33 (第2/3页)
真实存在过的,现在的好莱坞都还有很多人曾与她共事过,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看过她的电影,在一定的艺术夸张和扭曲之余,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她不可能不去尊重,萨尔维也不是让她完全抛弃旧技法,而是在旧技法中寻找到属于珍妮自我的那一个点,达到自己和角色的‘天人合一’,为梦露注入‘珍妮’——但毕竟,这个角色还有一大部分属于梦露。珍妮不知道别的方法派演员都是怎么挑选角色的,不过对她来说,她注定不可能按照喜好和共鸣去接剧本,靠着虚无缥缈的灵感来揣摩角色也让她没有多少安全感,所以,她并没有傻傻地在焦虑中等待着灵感降临,反而在分析过她演出凯伦的过程以后,开始在不断的共情和思考中寻找着自己和梦露的共同处,而随着她的思想旅程不断深入,她渐渐地发觉,共情系统的最大作用,很可能不是帮助她在现实中快速地入戏演出——换句话说,她从前其实一直都是在偷懒……共情系统其实根本就不该是这么用的。在一片黑暗中,她选择了这部影片,然后快速地调整到了梦露和阿瑟.米勒接受采访的那一段,开启了共情功能——然而,珍妮并没有接替米歇尔.威廉姆斯念出台词,而是闭上了眼,仔细地体会着梦露——真正的梦露,所有和她有关的传记电影都会指向的那个共情范本,在这一刻的情绪:和表面的笑意嫣然、夫妻情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内心深处潮涌的厌倦、孤寂与不安,虽然她正处在事业的高峰期,又嫁给了全美国最有才华的男人,以让人羡慕的声势来到英国,接受国宾级的轰动待遇,但出奇的是,这一切丝毫也无法取悦到年轻貌美的玛丽莲.梦露,她的内心情绪相当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分成了好几个层次,珍妮首先感觉到的是冰冷的疲惫,然后是几乎要窒息的孤独,似乎越是热闹、越是巴结的场所,越是让她感到不安,感到自己的异化,她不喜欢记者看她的眼神,他们并不是在看着她,而是在看一个商品、一个符号,一个被精心包装过的芭比娃娃。然而,她还能感觉到,梦露似乎并不喜欢自己这样的情绪反应,她在不断地告诉自己:你应该高兴,你没什么可不高兴的,女孩,和你内心深处的消极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