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78 (第1/3页)
下午三点多钟,宋依依想着去买些狗不理包子,给师父带回去,明天早上用蒸锅热热,就可以配着白粥,当早饭吃。庄墨象开着车,直接到了山东路上的狗不理包子老店。即使不是饭点,这里的食客也不少,听着说话的口音,有不少是外地人。宋依依点了需要打包的猪肉包、三鲜包、肉皮包,和庄墨象坐在大堂等位的椅子上。排在他们前面的,是一对笑容满面的老夫妻。老人非常开朗,主动与庄墨象和宋依依,这俩年轻人,攀谈着。他说,自己在津市南开上的大学,后来就回了大西北的家乡。如今,他年满六十岁,光荣地退了休。他老伴早他三年退的休。这次,他们故地重游,先去看了夫妻二人曾经,共同的大学校园,然后来狗不理吃包子。等到明天,就去看海、看曲艺表演,然后吃八大碗宋依依不知为何,这一世特别喜欢听,有经历的老人家,讲他们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喜欢看他们老当益壮,仍旧乐观向上的样子!可能因为上一世,无论是父母,还是她自己,都没有平安终老吧。老人的老伴,本来想着制止老伴,因为故地重游,一直兴奋的言行。毕竟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听老年人唠叨。但没想到,眼前的男青年虽然没有说话,但面上却没有不耐,而女青年则是满眼的兴致,不时地接上一二句,竟然是一老一少的陌生人,相谈甚欢。老人非常高兴,给宋依依讲起了,狗不理包子名字的由来:“在清咸丰年间,冀省武清县杨村,也就是现在的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就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他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俱全,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