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34 (第2/3页)
br>这话说得是相当不客气。翻译过来就是,让日本人眼睛擦亮点,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最好识相点,自动自觉把倭寇的问题解决了,再道歉赔款,自然万事太平。不识相的话,朕就要动手了。枪炮无眼,不慎打到了人,砸塌了房子,误伤些花花草草,在所难免。介于日本-政-府-种种不合作的态度,因此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都要由日本负责!郑和王景弘再次应诺。负责记录天子起居的史官很是苦恼,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才郑重下笔,将此事记录下来。职业道德要求他实事求是,但考虑到国际影响,下笔还是经过了润色。毕竟,上-国-天子-威-胁-恐-吓,口口声声要用拳头讲道理,委实不利于大明的对外形象。华夏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若要以力服人,必须要春秋一下。在史官陛下,朱棣的一番-霸--权-之语,被春秋成了“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十二个字,留存后世。对此,日本掌权的源氏会如何想,会不会抗-议明朝实行-霸-权-主-义,欺压友善邻邦,还大-肆-篡--改-历史,就不是史官考虑的问题了。甭管经过了几百年,有一个道理始终通行。国力强盛,才有说话的底气。国家强大了,民族强盛了,说天阳是方的都有人相信。永乐时期的大明,概括总结起来,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胆敢犯大明疆土者,杀!没实际行动,只是想想?那也不行!灭了敢实际行动的,回头就到你地盘上去宣--誓--主--权。敢不服?那就打到你服为止!永乐帝不是个好人,和老爹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好杀之名。但他却是个称职的皇帝。正是他手中的长刀,杀出了一个四夷臣服,万邦来朝的华夏盛世!身负皇命,有天子作为后盾,郑和相当有底气,自然不会对日本客气。加上晕船造成的不-良-反应,郑公公更加没心思和这些倭寇玩以德服人的把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