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医路扬名_分卷阅读26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66 (第1/3页)

    道在方叔面前你还想藏私?”

郑驰乐说:“其实我只是负责整理,里头的内容有靖泽的想法在、有贾哥的想法在,还有很多其他人的意见在里面,可不是我一个人想出来的。”

这是大实话,他们都理解不了的问题就会向外求援,很多论点都是综合各方观点汇聚起来的。

郑驰乐的记录其实也就是他的学习笔记。

方海潮点点头,对他的实诚很是欣赏。

等拿过郑驰乐记录的内容翻了一会儿,方海潮就把它合上了。

他经验丰富,扫起这些结合了实际案例来分析的内容来也很轻松,他看得出郑驰乐几人对有些方面的理解还不是很透,毕竟没实际运作过,盲区肯定会有的。但除去这些不足,对于郑驰乐和关靖泽这样的官场新丁而言已经非常难得。

更重要的是这件小事情体现了郑驰乐和关靖泽在人脉经营方面的殷勤。

不管是不是有意的,他们这个切入点都挑得很好。对于来信请教的后辈,一般人虽然不至于立刻就另眼相待,但总归会留下点儿好印象;而在同辈之间他们经常发起论题,每开展一论讨论,他们之间的交情就更深一分——渐渐地,积极展开“笔谈”的人就不仅仅是他们自己了,其他人碰上问题也会想起他们来。

这就跟青花乡和榆林乡越来越密切的往来一个道理。

方海潮想起了如今医学界里头那个无形的网络——以为枢纽的一批华国医学界核心人物。他知道这个杂志最开始就是由“笔谈”演变而来,“笔谈”慢慢发展成了多元化的往来:电话通讯、网络通讯、刊行核心刊物等等。

明显是仿照了的模式,意在建立国内医学交流的稳定大平台。

而的主创人之一就是郑驰乐的师兄吴弃疾。

郑驰乐这个师弟明显是照搬师兄的做法,只不过一切都才刚起步而已。

方海潮原本还想提点郑驰乐几句,可看了一会儿就知道郑驰乐不需要自己提点。给郑驰乐当指路人的人已经太多了,方海潮觉得自己不必瞎掺和。他笑着拍拍郑驰乐的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