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222 (第3/3页)
重耳信以为真,介子推愤然辞官,留书一封,隐居深山,重耳看到了书信,十分羞愧,亲自来到了深山,想要请介子推出山,然而却找不到介子推,有亲信建议重耳烧山,到时候介子推肯定会被逼出来。吴纠当年看重耳的故事的时候,还很小,因此很多都不能理解,看到这个的时候,就觉得重耳好笨,怎么能选择烧山呢,这还不把人烧死?后来的结果也恰恰如此,重耳下令放火烧山,山都烧干净了,也没看到介子推出山,后来重耳在山上发现了介子推的遗骸,介子推最终抱树而死,这令重耳悲痛不已。虽然当年小时候的吴纠并不理解重耳这么做的目的,觉得重耳定然是脑子有问题,然而现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吴纠算是明白了一些。有人说齐桓公正而不诡,有人说晋文公诡而不正,其实是有道理的,齐桓公身为春秋第一大霸主,虽然也把心思铺垫在强国称霸的方面上,但是他的确是真心匡扶周室的,齐桓公知道,只有匡扶周室,才能让齐国强大起来,因此外敌入侵其他国家的时候,齐桓公也主动出兵,多次帮助其他国家抗拒外敌,卫国被狄人灭国之后,齐桓公还主动出钱,帮助他们重建卫国。可以说齐桓公这个人,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虽然也有君王的心狠手辣和贪婪,但是的确做到了正而不诡,在春秋战国这段历史中,齐桓公可谓是一股清流,自他之后,这股清流就消失殆尽了。而晋文公呢,同样是春秋霸主,很多人却评价他诡而不正,其实便是阴险狠辣,以匡扶周室为借口,发展晋国,以武力镇压成为霸主。试想想看,重耳带着大兵打回晋国之后,何等的荣耀,旁人都在说好听的话,巴结重耳,连他身边那些亲信的名士也如此赞美歌颂着他,然而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扫兴,他不要奖赏就算了,还要劝谏重耳。重耳年少时是个公子,年轻时被压迫了十七年,终于得到了解放,那时本该报复性的享乐,介子推跑来扫兴,一遍又一遍的扫兴,其他名士随便说几句穿小鞋的话,重耳能不讨厌介子推么?再说介子推因为被诬陷,愤而辞官隐居,留书一封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