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运之子(快穿)_分卷阅读15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56 (第1/3页)

    种种恶行,以证明主公发动战事并非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为了黎民苍生。

最初接到这样的任务,孟晖简直愁得抓耳挠腮,根本不知该从何下笔,甚至不得不私下里查阅不少经典檄文,东家抄一段、西家借小篇,这才勉强交差。不过,随着这种东西写得多了,孟晖自然而然便了解了此中套路,熟能生巧,写出的东西虽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却也洋洋洒洒、意气飞扬,足以称得上典范之作。

最重要的是,孟晖是真正上过战场、染过鲜血的,对于战争的残酷之处了解极深,远超那些未曾经历战火、只是纸上谈兵的文人。

檄文,并不需要文采飞扬,却必须足够的慷慨激昂、鼓动人心。它不需要优美繁复的句式,而是更加倾向于铿锵有力的短语,一字一字砸在人的心底,点燃听者浑身的血液与无限的勇气。

重拾自己的“老本行”,孟晖将檄文一蹴而就,随后又修改润色一番,自觉颇为满意,随即便将其以“琼枝先生”的名义送去了与魏崇稳关系最为密切的那家报社——至于杂志社一月一刊,过于缓慢,显然并不适合这一篇文章。

琼枝先生的前两篇文惊采绝艳,令人印象深刻,但不知什么缘故,他仅仅只是昙花一现便再无音讯,当真令人扼腕不已。

当然,也有不少人曾试图寻找这位琼枝先生的踪影,但魏崇稳在询问过孟晖的意见后,却将他的痕迹掩藏了起来。杂志社受到警告,拒绝对外透露琼枝先生的地址,而孟晖家乡的那些人也被端着枪的大头兵们吓破了胆,根本不敢多说一个字儿。

于是,琼枝先生就这么消失在浩渺人海之中,像是一场转瞬即逝的美梦。

可想而知,当接到署名为“琼枝先生”的檄文后,报社的主编与记者们是何等惊讶,再加上这篇檄文气势磅礴、言辞锋锐如刀,全然不似曾经曼妙优美的文笔,着实让人不得不怀疑本文的作者是否当真是琼枝先生。

毋庸置疑,这篇檄文气往轹古,辞来切今,当真是一篇难得的古文佳作,哪怕是主编与记者们读完,都恨不得立即弃笔从戎,与那些外国侵略者一较高下。但正因为其煽动性太强,再加上作者不明,报社主编既不敢擅自刊登,也舍不得弃之不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