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585 (第3/3页)
顺势伸手将正仰头看他的青年轻轻拉了过来,借由高度优势贴了过去。 片刻后他将人放稳,对一脸呆滞的吕安道:“我知道。” “不是问你这个。” “不过我很高兴。” 吕安整个人呆呆地看他,一句话也说不出。 第211章战国风云(63) 立冬时节,趁着咸阳城还没有下雪,荀卿照例带着弟子们集体出行。 刚刚出城还未等他们抵达固定地点,就已经远远就看见了那儿已经围坐了一圈又一圈的人。见他们过来,原本坐在原地等候的人们纷纷站起向他们行揖礼。 这是秦国学宫的特色,基本上每隔一到两个月,学宫的学子们就会拿着普通人容易触犯到的秦国律法去讲课。 起初,听课的基本随缘,多半是来往秦国的客商以及恰好有空闲得无聊的农户。但等到了后来,便转为了咸阳城附近的村长或者三老主动前来听课,他们甚至还会特地却学宫打听这个月开学的日子,以避免错过讲堂。 走到这一步,秦国学宫的师生们都付出了极大的心力。 秦国是郡县制,官方的管理到县为止,而县下头还有更小的行政单位。为了方便县长管理,便会在乡设三老负责教化,其下又有里长、村长。不过这些任命不由政府指定,基本是各地推举当地最有名望之人担任这一职务。 这必然导致这些地方基层管理者良莠不齐。秦国法律重刑,一个错判所造成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因此,在意识到这一点后,荀卿主动带领学子们去各地讲法。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一群儒生居然会到基层普法。 事实上,儒法之间并不对立,儒家也并非不讲法。给外人造成儒家轻法的错觉的原因是在儒家思想内,法律是最低的底线,儒家的所有思想都是在这层底线之上进行建设的。 儒家讲究的是「运」天下,也就是顺势而为,追求的是人人在法律的底线之上的更高追求,法律为「治」,要更为强硬,带有强迫性。因此在不少儒生的理念中,一个国家如果仅仅是用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