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523 (第3/3页)
他在当地四处奔走探查水利之余亦是打探各方消息,甚至起了从秦运盐平抑物价的想法,但后来他打消了这一念头。 入蜀的交通过于艰难,就算从秦国运盐过来,单就价格来说未必比本土盐更有优势。 最重要的是,他发现蜀地对于“盐”的开采和别的地方不同——蜀地的盐是在地底下,因此他们的开采模式就是开凿带有盐卤的地区的土层,然后将卤水引到地面经过水煮得盐。 但蜀郡的劳动工具落后,加上蜀地的盐实在太多,大部分的盐矿在努力挖掘也不出卤水之后就便被放弃了。 当李冰第一次看到一处已经“废”了的盐矿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块盐场虽然说是已经被放弃,但是来往者还不少,他们到的时候恰是雨后。他亲眼看到有不少蜀民挖地成坑,然后从中汲水。 向导解释说这是因为土里还有盐,所以如果家里头情况比较困难买不起盐的就可以通过压榨泥土中的汁液得到盐水,经过过滤后再熬干就是盐了。 当地人认为盐藏在泥中,但李冰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这里的土地并未盐化。 但是他尝了尝泥水,的确带有些咸味,那么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 这处矿其实还有盐卤,只是盐卤是藏在无法通过挖掘得到的地底下。而下雨时候湿润的土地将上下连接起来,盐分向上走,最终走到了地表。 李冰冷静地分析过后,偏头询问了当地向导:“为何不挖井?” 当地向导回以茫然的眼神。 好的,他知道了。 井,相传是黄帝因同情一地干旱所做,但寻常的井也罢,若是要挖深井难度极高,且在搭建过程中容易坍塌,极具危险性。 就算在秦国也只有专门的匠人经过报备后才可动手,造价极为昂贵,一般都是几个村子共同分担这笔开支。寻常人家宅院有水井的话,房价都能涨个四成。若是农田里有水井,那是翻倍都有可能。因此在秦国每年排队等着来挖井的村落不知凡几。 不过可惜的是,就算排到了,能否挖井还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来决定,也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成功掘井的,就算挖了井也未必能有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