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86  (第2/3页)
人在没有被相熟的人带入的情况下,势必无法轻易收购到需要的货物。    夏安然的优势在于他是官方收购,中山王的名头哪怕出了中山国也很好用,而且他又是联合了当地想要为人民创收(顺便多收税)的县官,有一定的公信度。    更何况漆商还有一个天然优势,他们比谁都清楚哪里有漆,哪里漆树种好。    最重要的是,供应商供货比起零散收获来说,其最大的好处是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的可控性。    夏安然等于用非常低廉的价格“雇佣”这些漆商来进行筛选和预处理的工作,而他则可以将这一部分精力节省下来放在别的方面。    以后还能够进一步得要求这些供应商提供含油量或者含蜡量更大的树种,而有他这一头的利益链在,这些商人在未来就有可能督促其下游供应商着重培育经济树种。    这便是市场决定下游经济链。    他在这个世界的身份也足够高,自不必担心供应商们联合起来压价这个问题,最后谈定的价格双方都表示可以接受。    和这些商人谈妥之后,夏安然还请他们去中山国的“商业街”参观了一圈。    负责陪同的小吏们回来说,这些商人刚刚踏进商业街,看到了被收起的顶棚就来了精神,然后他们如夏安然所料的飞快找到了高阳那边匠人设立在这里的商铺,当场将商铺内的现货全数搬空,还下了不少订单。    这个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都是高阳县人,这些匠人们从高阳县送来原材料芦苇帘,然后在中山国完成和蜡纸的拼装,借由中山国的地理位置优势远销南北。    在夏安然下邀请的时候,坦白说高阳县县令对此有些犹豫。    但是身为高阳本地人的县丞却对此十分看好,他跑遍了好几户人家,说动了乡老,开了不知道几次动员大会才将人请了出来。    为何会如此困难……其实是因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不仅仅是需要离开故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便是身份由农转商。    在此不得不提一句,汉代的商业制度有多坑。    在这个年代,只要你的货物进行售卖,哪怕你是从池塘里头钓到了一尾鱼卖给了随便看到的某个人,也要交商税。    理由很简单,山水池泽是哪儿来的?这都是国家财产。你利用国家财产谋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