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_分卷阅读36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67 (第2/3页)

楼上的所见所闻。

只是在听完之后,陆辞难抑微妙面色,同不知作何表情的滕宗谅交换了一眼。

原来,负责在望楼上瞭望的兵士,刚刚看到的大股军队,并非是来自境外的外族犯兵。

甚至恰恰相反。

来者是友非敌,正是来自东南方向,听庙堂下达的诏令,由临近郡县紧急调动来的两万大宋援兵。

毕竟早出发上几日的求援急报,注定比大捷的喜报要早到许多。

单算上急脚兵在路途上必要损耗的时间,能在半月之内,就将两万周边兵马调度至此增援,朝中的反应绝对称得上是极其迅速的了。

只是眼下这尴尬局面……

陆辞面无表情地想,自己总不能对辛辛苦苦前来的援兵,说句‘对不住,你来晚了,仗已打完了,下回见’吧?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在以前章节的注释中,对官不修衙这点已介绍过,这次不再重复。

地方政府行政设施修建的经费(包括资金、人力、物料)来源,大多源于公费,记载之中往往强调是节用而来,或立名目,如祈卖度牒,公使库印书出卖,以及富民相助等等。唯一一个自掏腰包的例子是吉州龙泉县县丞厅是县丞自掏大半俸禄而建。当然,这到底是征用的,还是真自愿捐助的,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宋代地方上也存在过因官员清廉,百姓主动出钱帮主官府修建关廨的情况。比如在仁宗皇佑年的信州,知州在灾后‘符县调富民水之所不至者夫钱户七百八十六,收佛寺之积材一千一百三十有二’。

关于这个金额,我参考了下泰和县在1042年修官廨的开销(用钱一千贯),更多的有上万贯的,也有只有几百的,算是取了个中间值吧。(第一章宋代地方政府行政设施成本问题p78,p103-107,王晓龙著,科学出版社)

2.地方官的考课之前也具体提过,这里不重复啦!

帅守、监司(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等)考察下属知州,分三等考第。

3.历子:由朝廷统一雕印,下发。地方官考核的基本方法,是由所属长官在属下的历子,印纸上记录其公国,初步评定一个级别,然后由吏部铨选审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