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17 (第2/3页)
,自汴京遥遥赶至的密信,陆辞到底没能留在密州过年。他在急匆匆地收拾好行囊后,就遣人去雇了肯在年二六出发的船只。毕竟京中局势剧变,且事由敏感,若是应对不当,加上有心人推波助澜的话,这对天家父子间的嫌隙恐怕要与日俱增,甚至可能演变至不可磨合的境地。再看如今在赵祯身边颇受信任、能为其出谋划策的,主要是寇准和李迪。李迪同刘圣人间,自上回于官家跟前的‘忠言直谏’后,便注定与她势不两立;寇准虽是才华傲人,但从来是极暴烈的脾性,加上官家还故意将其政敌提拔至恰恰压他一头的地步,自是极大地激怒了他。未与官家针尖对麦芒,而姑且忍气吞声,就已算是莫大进步了。而宰辅当有的燮理阴阳的气度和手段……自是不能指望寇准的。说到底,目前的太子身边,到底还是缺了个表面圆滑,善筹谋划策,擅一击必中的隐忍人。陆辞遗憾地叹了一声。——若王旦还在就好了。而符合这些条件的人,他还能想到一个王曾,此时此刻却也不在京中,而是被贬去外地,做一介地方官,等待复起时机。对此,自是鞭长莫及。即便在大多朝臣眼中,官家应因过于恩宠刘圣人,才连如此荒谬的请求都肯听从,陆辞却认为,事实不见得就是如此简单。赵恒,更有可能是装着糊涂,实则顺水推舟罢了。约莫是既不好太早收回令太子监国的金口玉言,认为如此有损颜面,又不愿眼睁睁地放任朝堂随羽翼渐丰的太子驾驭,逐渐超出自己的掌控。这么一来,唯有通过暗逼的手段,让赵祯不得不自行请退。皇帝不愿过早放权,本是情理之中。只是赵恒没能想到的是,因持续多年的‘天书造神’,让知晓内情的一干重臣心中,都被他好‘心血来潮’这点深入人心,以至于他现虽是装的糊涂,在他们眼里也快成真失心疯了。膝下并非无子,却将弟兄子嗣抱入宫中抚养——刘圣人此举的意图解读起来,是可大可小。小是为自保荣华富贵,大是为要挟东宫。若是心思重的,还可往那令人不敢议论、数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