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_分卷阅读22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23 (第1/3页)

    但来年究竟计划如何,会否跟所有人续立契约,他并未拿定主意,并不好同他们说些什么宽心话。

毕竟在京里能呆多久,并非是他一人就能说了算的。

陆辞慢悠悠地饮了口热茶,便聚精会神地继续写了起来。

他今晚上已早早地备好了课,现正忙活的,是举荐一事。

——在寇准的提醒下,官家赵恒终于想起了馆阁里的一片狼藉,不论整理、校勘还是纂修方面,都急需大量人手的这一茬来。

于是从各地官员中筛选出合适的,权知馆阁校勘和史馆检讨等职务,粗略估计,起码会有五十多个新出的空缺。

这消息一出,无数选人的心思都活络开了。

甚至连最仇视寇准的那些党派,也一边骂着寇准收买人心,一边‘不计前嫌’地琢磨起,这五十多个位置里,究竟能给自己派系里的人占下多少个。

别看只是馆阁校勘和史馆检讨在馆阁之中,不过最末的第三等,也并无多少实权,但馆职本身的清贵和优越性,历来就在士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莫说是选人们对此趋之若鹜,就连不少京朝官,都忍不住起了心思,想要下手一争。

然而绝大多数选人,却是连被考虑的机会都不曾有过的——一般官员想要担任馆职,须经大臣推荐,才准考试。

而有‘推荐’权力的大臣,则只有两省五品以上官员,每人每年还有着名额限制:京朝官得五员,升朝官只得三员。

得了推荐后,则被选送进入初试,为学士院中试诗赋论,合格了才可授予低级馆职。

授予馆职之后,仍未结束,还要继续进行考核,唯有优秀者,才有担任要职,进行升迁的机会。

大多数人,则被另派往地方上任职了。

陆辞虽为正四品下的左谕德,但严格来说,并不在两省之列,便也没有举荐人的资格。

他正因清楚这一点,在别人为此万分纠结时,还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轻松模样,一心只教太子圣贤书。

还是赵祯没忍住,强忍着邀功的小兴奋,含蓄地提醒了陆辞几句。

陆辞这才知晓,原来托小太子每见官家就在官家跟前替他赞不绝口、美言不断的福,叫赵恒越发想起了陆辞为官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