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12 (第1/3页)
一震,想要反复咀嚼的话……那么第二场的策论所答,就彻头彻尾地透出笔者的学识优长,不论是从容文笔,还是精纯词理,或是周密才思,都能读卷者带来一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的享受了。刘筠已竭力以最挑剔的目光去审读它,但还是不由得越读越入迷。他故意出的那四道难倒无数举子的时务策,却如成了此人的登云梯一般,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征引注疏时轻松如信手拈来,阐述观念时字字铿锵,文辞润色时考究秀美,罗列观念时井井有条……他阅卷七千多份,竟是无人可以比伦。读到最后,他便敢肯定,哪怕拿它与过往省试中的优秀篇章相比,它也能脱颖而出,绝对称得上是群萃中的上佳品,足以被拿来当做后面人破时务策的典范。更别说是放在因命题剑走偏锋,而导致绝大多数人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发挥不佳的这场省试里了。这差距被无限拉大,用粗鄙点的比喻,简直是将一只绚丽夺目的凤凰,放在了一群灰头土脸的草鸡里头。只要读卷人不是瞎子,都不可能看不出这份试卷的出众特异来。这人究竟是哪儿冒出来的?刘筠怎么都想不明白。观这绝妙笔力和精妙控制,就知不可能是单纯侥幸。他在读第三遍时,才留意到了一处让他惊讶无比的细节:因天气寒冻,墨砚极易胶固,偏偏举子文思容易迟滞,一旦如此,就需搁笔沉思。只耽误这么一会儿,薄薄一层墨汁就已被冻住,不得不再次研开。这么一来,就导致了写于纸上的字中,墨汁浓度不均,色彩不允的情况。但在这人的卷子上,浓淡厚薄程度却是叫人惊心的始终如一,显然写时就是文思顺畅的一气呵成,除此之外,绝无可能在墨汁冻结前完成整整一篇。这样的人,之前怎么会默默无闻?是故意藏拙,还是……刘筠将它反反复复读了几遍,一颗心也越来越沉。他记忆力还算不错,但在草草翻阅过那堆积如山的公卷后,除了最为出挑的陆辞能值得他稍微费神外,就根本不会刻意去注意其他人的字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