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82章 圣旨啊,全都是坎 (第3/4页)
回。 当然,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毕竟是他拟的旨,一般不会驳回。 这也就是为什么赵祯让给事中归班兼任知制诰的原因,大宋官冗制繁,让宰相兼内相,让给事中归班兼知制诰,是尽量在简化程序。 ...... 如果给事中审核通过,即“书读”通过,还需要门下省长官(还是给事中归班)签名。 然后.... 然后还没完! 在以上所有的流程之中,必须有首相,辄就是同平章事的签名。 如果负责“宣行”的内相不是同平章事,如果掌管“书行”的是参知政事,那么这道绕了好几圈的圣旨,也必须到首相手里过一遍,他签了名,圣旨才算正式生效。 ...... 回头再看看,一道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圣旨,从庭议到草拟,再到御画、录黄、下行、宣行、书行、读行、宰相签画...... 如果不是政事堂一官多职,把各职能分摊开,那旨意就要途经百官——皇帝——知制诰——皇帝——内相——参知政事——给事中归班——同平章事,把东府所有的相公转一个遍才算生效。 从这个流程来看,皇帝的分量占了多少?士大夫的分量又占了多少!? 每一步,每一个士大夫要是稍不高兴,那这旨也就颁不成了..... 何为共治,其意自明。 ...... 那么,皇帝的这个旨意颁布实施就板上钉钉了吗? 没有,还有一道坎儿把皇权卡的死死的——台谏! 大宋的台谏可不光是放炮的,在法律上,台谏有论列政令得失、审查诏书,乃至追改诏书的法定权力。 但凡“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宪臣弹举”! 还记得那个石安石费了九年二虎之力,灭了三个知制诰才扶上去的李定吧? 给他升职的诏书确实顺利颁布了,李定也如愿当上了监察御史,可是,别的御史不干啊,一帮人以李定拒绝为母亲丁忧为由,集中炮火一通滥炸,生生把拗相公和神宗立起来的改革新人给灭了。 ...... —————————— 大宋政体的根本在于制衡! 然而,士大夫对皇权的制衡把文官宠坏了,形成了文人骄纵自私的官场文化。 虽然文官与文官之间也在制衡,可是,文官之间有共同利益、有连带的保护意识,这也是“共治”造成的,是“制衡”无法解决的。 在唐奕看来,这也是一种失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