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精一 (第7/8页)
,允执厥中。 林延潮谓众门生,这一句小至修身处世,大至为官治世皆可用得。 而理学院则称为有贞学院,这是为了纪念徐有贞所名的。徐有贞曾任鳌峰书院讲师,后在任职的路上病故,但他所写的先后两本潞水客谈,却成为了有贞书院的宗旨。 在潞水客谈中所言,天下务农之学有两等,一等是尽地力,一等在于劝农桑。 尽地力就是让同样大小的田种出更多的粮食,劝农桑则在于让更多人的去种田,或从事种田有关之事。 精一书院就是劝农桑,而有贞书院在于尽地力。 当时大多读书人务得都是劝农桑,但后世读书人学尽地力的更多。 故而读书人嘛,难免两等学说都是彼此相视。但菜鸡永远都是互啄的,高手则知长短互补。 至于学功书院的宗旨也改了。 人才不是木材,砍下供人取暖,而是要为参天大树。 为国储才,为科举之用不是书院宗旨,而是志在让人人皆尽其才。 听说不以科举为正业,徐火勃等人都是吓一跳,如此书院哪开得下去?又有哪个读书人肯来? 不仅如此,学功书院还改了以往励学金的制度,没有上舍中舍外舍之分,对于学习优异的学生也不提供免费食宿,且供给膏火银。 不仅如此书院学生食宿书本学费自理,一学三年毕业时还要进行考核,若考核不过,书院不承认你是书院的学生。 这一下众人皆惊,从来没有听说如此办书院!如此哪里能吸引到优秀的学生至书院就学。 而林延潮则不介意此,对于书院学生不设门槛,但凡能交得起学费,一概收入门下。 这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举动,又是引起了徐火勃等讲师们一番惊世骇俗的讨论。 如此林延潮还打算书院第一期招收三百人,但凡十六岁以上的读书人,出得起钱的都可以来(划重点)。 自书院在新民报上放出招生广告后,徐火勃等做好无一人上门的准备,但哪知短短数日竟有一千余人报名书院。 因此徐火勃又是一番‘震惊’,最后因院舍不足,林延潮对书院学生进行一番难度极低的考试,剔除了一些连字都写不好的‘读书人’,最后收了一千人。 其中精一学院七百人,有贞学院三百人,大多人都是冲精一学院来的,若非精一学院收满,有贞学院连三百人都招不满。 于是林延潮就在学功书院驻扎下来,以后与顾宪成,邹元标的东林书院形成一南一北两大书院。 本来林延潮在闽中办学,地处偏远没有那么大影响力。但经此一事林延潮等于几乎将书院开在天下脚下。 赴京赶考的读书人路经此处,无不闻名前来拜访,因此学功书院名声越来越大。 甚至连进京作官述职的官员,也要来此拜会林延潮,官场上有谚‘未去朝天子,先来谒学功’。 夏去秋来,学功书院再度招生,又收一千学生。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