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一二四九 全线出击 (第3/4页)
有力打击。 看似简单的胜利,是赵宁与萧燕战术博弈的结果。 对戍卫军的安排,萧燕其实有很多选择。首先,她可以集中十万戍卫军猛攻十一师,力求歼灭他们;其次,她可以让戍卫军留下断后部队后撤离战场,不往东面增援而是北撤,保留有生力量。 再次,萧燕可以集中戍卫军主力,让他们抱团向东增援,强势冲破路上遇到的所有阻击。 可能有很多,赵宁的安排却只能有一个,选错了就不能达到战术目的,甚至是遭受不小损失。 赵宁能选对,是因为他抓住了萧燕的根本诉求,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了问题,进而准确判断了她的布置。 首先,萧燕就算集中十万戍卫军进攻十一师,在她看来也不能取得成功,因为第七师一旦赶到战场,就能配合十一师内外夹击; 其次,萧燕在溧水河谷战事不利的时候,选择了放手一搏孤注一掷去争取胜利,那就不可能让戍卫军北撤; 最后,萧燕要防备第七师在半路截击向东增援的戍卫军。如果不想早就被溜成狗士气不稳将士疲惫,且装备很差战力一般的戍卫军被迎头痛击一触即溃,就不可能集中力量行动。 选择以部分兵力先一步东行,欺骗第七师,引诱他们去截击,从而掩护主力支援溧水河谷,是基于现实的最合理安排。 事实证明萧燕的担忧没有错,第七师以旅、团为单位的阻击,哪怕是碰到了数倍兵力的戍卫军,后者也是形同惊弓之鸟,匆匆留下断后部队就让主力迅速转向。 且断后部队斗志不坚,打了没多久就想跑。 凡此种种,使得第七师一个师,就在广阔地域缠住了一个多军的戍卫军,降低了他们的速度,杀伤了他们的力量,分散了他们的兵力,打击了他们的士气,最终使得他们没能及时赶到溧水河谷。 总而言之,第八师、第九师向西挺近之后,配合第七师对一盘散沙状态的戍卫军进行了全面的围追堵截。 相比较于近卫军死伤近半才投降的悍勇,戍卫军跪得很快。 三两日的战斗下来,过半戍卫军成了晋军俘虏。 不过因为草原平坦广阔没有险阻,跑掉的戍卫军也有不少,这些大多是机械化部队,也只有他们能跑得掉,那些被俘的基本都是骑马的。 ——第八师、第九师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