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七五零 两难(上) (第2/4页)
道理。按照干将的话说,生产资料得掌握在百姓手里,劳动成果得用之于民。 强者不能剥削弱者,哪怕弱者认为那不是剥削;国家更不能剥削国人,哪怕国人心甘情愿。 这跟“人是自由的,但没有卖身为奴,放弃自己作为人的权利的自由”,是一个道理。 赵宁之所以没有反驳杨佳妮,是因为不必反驳。若是杨佳妮连这点认知都不能保持,她也就没法继续为吴国而战。因为那是不义之战。 人不能认为自己是错的,在做错事。 人得认为道理掌握在自己手里。 队伍尽数离开,徐州城外空旷下来的时候,扈红练来问赵宁,是不是要拆除那些棚子,赵宁的回答是不必拆也不能拆,理由只有一个: 日后可能还用得着。 杨佳妮听出了赵宁的意思。 这是说吴国大军把烽烟烧到武宁,维护庶族地主、寒门权贵的利益时,可能会造就大批流民。留着这些棚子,至少可以让再度沦为难民的百姓,有个遮风挡雨之所。 杨佳妮眼帘低垂,心里很是不痛快。 她不相信,吴国占据武宁后,会把原本美好的世界击碎。 赵宁能让武宁的百姓重建家园、安居乐业,吴国不能保持这种状态也就算了,凭什么还会让百姓再度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也小觑吴国,太侮辱人了! 杨佳妮没有反驳赵宁,虽然她很想。 她已经暗暗下定决心,等到吴国占据武宁时,一定会严肃军纪,严格要求官吏做好抚民之事,好让赵宁意识到自己错看了杨氏。 赵宁眼角余光瞥见了杨佳妮的面容,虽然对方神色不明显,但以他对杨佳妮的了解,自然能够推测出对方心中所想。 这让他嘴角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如果杨氏大军真能做到军纪严明,与民秋毫无犯,杨氏的官吏能好生抚民,让百姓的日子好过些,那他一定会很高兴。 他不想看到本本分分、质朴善良的百姓受苦受难,那是不公平的,更不想自己离开后,他们又成为道旁饿殍、路边白骨。 看了看四周,打算进城,完成收尾事宜的赵宁,注意到长兴商号的人聚集在一起,迟迟没有离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