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_第三百四十三章 岛上日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三章 岛上日常 (第6/8页)

谦这个杂学和匠学的大宗师在。

    试验机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试制过了,并且运作良好。

    现在则是开始大规模的兴造厂房,规划机器的安装点,大规模的制造业需要详细缜密的规划,英国人的工厂一般都会有几百部机器,几千个工人,东藩的纺织工厂可能会有更多的机器,更多的工人。

    毕竟是以两大侯府上百万贯的投入来做这件事,光是人力就有好几百人工匠和好几千的壮丁,在目前来说,这件事投入最大,花销最大,连李仪和孔和都每天带着人在工厂附近督工,每天需要的食物,工钱,包括购买机器和原材料的费用,孔和都是不打丝毫磕绊就下令拨付。

    所有人都明白,现在是十几万亩的棉田,几百万斤的棉花,未来是百万亩以上的棉田,几百万石的棉花产量和几百万匹上千万匹的棉布。

    若不是徐子先规划出来的这个宏伟蓝图,昌文侯府当初也不会迅速上了套。

    甚至徐子先怀疑,他和陈文珺的婚事,是不是陈笃敬也是拿这事当了筹码来说服昌文侯府的族人们?

    南安侯府的棉布主要会用来出口,这方面竟争不是很大。

    首先大魏境内拥有良好的种植棉花和纺织的传统,这和境外的情形不同。

    很多南洋的土著,树上能结椰子和香蕉,他们躺在树下等着果实成孰就不会饿肚子。过于炎热的天气影响了人们劳作的,优越的自然环境使他们很难饿肚子,这使得他们在耕作纺织这些事上远远不及华夏人。这也是华人到了这些地方就能迅速打开都面,进而掌握当地经济命脉的原因所在。

    当然他们还是要穿衣服,甚至要求和标准也并不低。

    还有倭国,占城,真腊,这些国家也很热,但他们一样需要好棉布来裁剪成各式衣袍。

    他们可能会种植棉花,也可能坊布,但规模和产量跟不上。

    松江布也是一样的情形,大魏本土拥有良好的传统,不代表没有需求,事实上需求量还是相当的大。

    当然出口也是松江布赚取巨额利益的方式之一,从明到清,松江布一直出口到日本和吕宋,销量很大,算是主流的产品之一。

    现在大魏的松江布就是未来东藩布的竟争对手之一,徐子先对此毫不担心。

    事实上他就担心棉花的产量会跟不上,大规模的水利纺织厂很容易建造成功,大规模的收获棉花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