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_第三百三十章 比抢更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章 比抢更好 (第5/5页)

制死了,百姓若买酒就得纳税。

    这样当然是暴利,但周期很长,不过官府又不着急,反正好处都是朝廷的,官吏们但凭规章制度办事就好。

    而南安侯府要酿酒,从买粮到调配酒的味道,然后打入官销的渠道,这得相当长的周期,而且本钱并不算小。

    若是煮盐的话,在海边是很方便,这个时代除了青海一带有大片的天然盐田,所有的盐都是煮出来的。

    井盐是,海盐也是,包括淮东的那些大型的盐场,那些盐水卤井都是要盐户熬煮出盐,朝廷最大的产盐区就在淮东,也就是后世的盐城淮安扬州这一片区域。

    煮盐相当复杂,过程也很漫长,并不符合徐子先所说的周期短,见效快,投入低,利润高的特点。

    盐城得名,主要就是因为在当地拥有大片的产盐区,也是现在大魏朝廷获利的最主要的地方。

    盐铁茶酒专卖,各有赚头,包括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当然更有重头戏是田租和海贸收益。

    但大魏最稳定,最持续不断的收入,就是售盐的收入。

    一年在千万贯左右,占大魏总体收入的十分之一。

    有的时候会高一些,但从来没有低过。

    由于国力越来越衰弱,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盐价也节节攀升,从仁宗年间的一斤四文钱,到现在崇德年间的一斤四十文,盐价涨了十倍,但获利还是千万贯。

    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百姓盐的摄入量越来越低,同时也是有大量的私盐出现。

    朝廷对私盐贩子的处置是相当严厉,超过一石数量就是判斩,几乎没有哪个私盐贩子会低于这个数字,所以盐枭基本上都是啸聚诸多亡命之徒,遇到转运司的辑私营的厢军,动辄就是以命相拼,因为被抓住了,除了年在十六以下,否则几乎都是必定被斩,没有被宽恕的可能。

    就算如此,由于私盐是暴利,贩卖私盐的盐贩子却是越来越多,屡禁不止,甚至越演越烈。

    就算私盐,也是要熬煮成盐,然后想方设法的贩卖,被杀和被抓的需要安家费用,私盐的盐价,大约是在官盐的一半左右,其成本也并不算低了。

    方少群一时也想不透,只能将目光又看向徐子先。

    (本章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