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计划 (第4/4页)
契机,迁来流民,补足六千户,东藩等于是徐子先的封地……对朝廷来说则是去掉一个难题,对东藩朝廷早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朝廷极盛之时,东藩也没有经营成功,澎湖倒是发展的比东藩要好的多。 若是分封澎湖,朝廷反而不乐意,澎湖有县城,诸镇,诸岛,有驻军,商行上也比东藩发达一些,澎湖一共也就不到万户,封六千户,等于是把澎湖分给徐子先,朝廷断然不肯。 东藩就不同了,徐子先拿去对朝廷来说也是无伤大雅,反正是治外之地,治外之民的感觉,徐子先在东藩也折腾不出什么大浪来……而南安侯府则可以完全的利用东藩民力,此前与昌文侯府的约定,应该会产生一些变化。 不料徐子先并不愿改变,这只能说明一点,第一,徐子先体恤民力,厚德爱民,这是事实而不是人们的虚传。第二点,便是徐子先在东藩有更远大的志向,民力不轻用,几万口六千户的民力,四十天免役,并不能完成徐子先想要的目标,其所求甚大,志向甚远,所求的远超过陈府众人的想象。 “不知道我们能帮助多少?”陈笃光略有迟疑的道:“一年要投入十几二十万贯,这是小事,怕就是明达所求甚大,将来怕是要投入更多?” “昌文侯府只要继续在棉田一事上投入就好。”徐子先微微一笑,说道:“还是照原议,这两年开出数十万亩的棉田,资金方面所需也就是几十万贯,南安和昌文两家侯府照对半出资,利润也是对半分成。我要额外请求的便是,昌文侯府带头,海外船队在澎湖补水,补食的同时,可以到东藩贸易,昌文侯府可以建一两家商行,棉花,布匹之外,也能做一些瓷器,茶叶,生丝,还有东藩的豆类,皮毛,沙金生意。” 从两浙和江南,还有大魏北方南下的商船,多半是在登州和澎湖两地补充食水,大魏船只,远航能力稍弱,多半是顺着洋流沿海行驶,澎湖处于岛链之中,过澎湖后不管是去吕宋或兰芳,三佛齐,暹罗都是南向即可,往倭国更是方便,距离和洋流都很合适。 正因为一直在澎湖补充食水,所以澎湖发展的还算不错,当然,这不错也就是相对于东藩而言。 对陈府来说,徐子先的请求不算太过份,要有一些投入,对麾下的商民要有一些交代,也就只是如此,不算是大费周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