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妻薄情 第363节 (第3/4页)
,大?家拿回家去吧,给孩子吃,别破费了。” “这是我们的心?意。”他们说?,“程夫人收下吧。” “太多了,拿不下,一人拿一个吧。”她找了个理?由?。 于是,丫鬟们东拿个米糕,西?拿个鸡蛋,很快装满了篮子。可?人群中还在不断递出来糖、枣子、肉干,甚至有一瓶瓶的醋、酱油和酒。 程丹若叫不住他们,只好飞快上车,吩咐车夫快走。 马车一动,百姓就不好再拦了。 他们跟在后头,慢慢地走。 天很蓝,阳光很明媚,大?人抱着小孩,孩子搀扶着老父母,仿佛三月三,全家老小一起踏青。 但比起游玩的惬意与放松,他们的脸上多是不舍。 不舍之余,还有些担忧。 新的知府会是好官吗? 以后的日子,真的能太平无事吗? 今年,会是风调雨顺吗? 没?有人知道。 人流随车而?去,渐渐离开了拥挤的知府衙门。 此时,街边的面条摊上,一个身穿道袍的中年人和老板说?:“再来碗面。” 老板刚去送了自家腌的咸菜,没?留意他的碗已经空了,忙道:“好嘞,再来一碗羊肉面,客人,五文钱。” 中年人掏出旧荷包,往桌上数了八文。 “客人也是来做生意的?”老板随口问。 中年人说?:“不是,怎么,你们这儿行商的人很多吗?” “可?不是,互市开三年了,经商的一天比一天多。”老板笑道,“日子眼?看着就好过了。” 中年人感慨道:“大?同和我想的不一样。” “以前是穷了点?,也乱,有什么法子,胡人隔三差五地就打过来。”老板打湿抹布擦桌子,“现在好了,不打仗了,日子也有盼头了。我摆个摊子,我婆姨和闺女织毛衣挣,等再挣点?钱,把孩子送去学校,以后就有盼头了。” 中年人若有所思道地点?了点?头。 他发现,大?同这地方,有个明显的特征:百姓虽穷,却有指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