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十年代攀高枝儿 第190节 (第4/5页)
见?学校不打算撤销他的?惩罚了,便又想闹事儿,但学校也不是吃素的?,直接让保安二十四小时的?守着?他,之后将蒋启东的?爹妈给弄来了,然后蒋启东被带走了。 人虽然走了,但传说没停止,甚至在学校公布栏那儿还掀起了一股批判风,批判那些抛夫弃子?和抛妻弃子?那些人的?,还有人公开讨论蒋启东对错的?辩论。 就在这?时候,公告栏上突然出现?了一篇文章,详细诉说了下乡生?活以及在乡下遇到的?事情,从第三者的?旁观态度上说了一下知青与当地人结婚的?事情。 第128章 其实早在五十年代末就有知识青年下乡了, 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大批的知青下,有人甚至能在乡下过?十多年。 有人怀揣着希望坚守着不肯在乡下结婚成家, 也有人熬不住吃不了苦跟当地人结婚了,有了孩子有了家庭。 如果不是恢复高考,那么这些人可能一辈子也就留在乡下过?日子了。 但高考让所有下乡的知识青年看到了希望,没结婚的庆幸欣喜, 结了婚的懊恼后悔, 各显神通, 都是为?了回城。 这篇文章薛明珠从头看到了末尾, 看的也是认认真真。以她个人的观点来看, 写的也算事实,并没有偏颇。但这篇文章在学校仍旧引起了轰动, 众人议论纷纷。 总体来说分为?了两派, 一派认为?哪怕结婚了也有追求进步的自由,农村限制了一个人的发展不该留着人不放,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能长久的,考上大学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为?社会?贡献力量, 不该阻拦他们进步的脚步。另一派则认为?, 结了婚安家落户了, 就该多考虑家庭, 哪怕追求进步也不能以牺牲家庭为?前提。 总之说什么的都有,薛明珠只看了一眼就没兴趣了。 像这种事不是当事人大约无法理解当事人的心情, 薛明珠觉得, 如果像吴翠翠这样并非自愿结婚的, 走了也就走了,那些为?了不想干活嫁了本地人的, 又凭什么呢?需要人家的时候你?态度好好的,不需要人家了就一脚踹开,脸也忒大了些,凡事都有个因果,这种被拦在乡下也不值得同情。 虽然吴翠翠没说,但薛明珠却知道吴翠翠是下场了的。甚至她还在一众文章中看到了吴翠翠的字迹。 吴翠翠从自身角度出?发,详细说明了一些下乡知识青年所遭遇的事,将两派的行为?都批判了一遍。 只是吴翠翠一个人的力量终究太小?,她的文章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水花,但吴翠翠似乎并没有气馁,每天除了上课就忙活着写文章去公?告栏那里跟人辩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