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95章 孝子 (第1/4页)
不错,我们确实是想归顺唐主。但并非是因为怕死。」 首先承认的人是王恽。 史樟见是他,心头一痛,像是受到了致命一击。 因史樟年少,突然承袭了家业,许多事都还不知如何处置,又不愿让兄弟们插手,故而极为依赖王恽,将许多权力都交给他。 事实上,在祠堂祭史天泽那天,王恽便可以不把史杠回来之事告诉史樟。 但一想也就明白了,很可能王恽当时还没有起意叛元,是在史杠去找史棣、史杞兄弟的路上便捉到了史杠,结果反而被史杠说服。这便能解释为何分明有人报信说见到史杠待去了史棣院子,却根本找不到。 所以史杠这两天能藏身真定府。 「叛徒。」史樟眼中似能冒出火来,又道:「你这个叛徒。」 王恽坦诚应道:「二郎,我是被三郎一句话打动了,唐主再造华夏,而使海岳奠而如故,人民复而冠履····· 「可笑!」 史樟立即反驳道:「你们享着大元的俸禄时说的是「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转眼又要衣冠复存了?小人,呵,你们一个一个,都是小人。」 王恽直视着史樟,并不回避这种质问,眼神还变得更加深沉起来。 王鄂也是长长叹息了一声。 论行径,史樟骂他们是反复小人,也没错。 但没有经历过金国灭亡之际那种惨况的人,其实很难懂他们当年活下来需要多大的勇气。 是让教化胡虏使之行中国之法,还是奋起反抗不管结果是玉石俱焚或再造华夏,在当时并没有太多选择。 哪怕到了前些年,李瑕已有崛起之势,他们也没有马上归附过去,一是见过了太多豪杰潦草收场,二是他们向蒙古灌输忠君思想,自己却先倒戈了,一切便都成了笑话。 到了如今,则是局势真的不一样了。数十年间有斗争有妥协,有坚持有放弃,是小人,但不仅是小人二字可以形容的。「天下事,讲究顺势而为。」王鄂道:「唐主已有统一华夏之势,我们是君子也好,小人也罢,至少不该阻挠帝统之兴复。 「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