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73章 一根木头 (第1/5页)
董文炳并不认为控鹰卫有办法禁绝河南与关中之间的走私。 因为自蒙古取中原以来,对地方的治理一直就很散松,各地世侯、乡绅、豪强不是今日才开始经商。 现在的问题是,当李瑕迅速地崛起,使忽必烈意识到过往宽松的、放牧般的治理已不足以应对,因此开始收权。 若是蒙古灭金,是对地方豪强由严入宽的过程,现在则就是由宽入严了。 这怕是不容易,且难免会造成一定的混乱。 混乱一起,走私真的能禁止吗? 但另一方面,董文炳也理解他的大元皇帝陛下必须开始收权了,没有第二个选择。 面对宋国、金国时,蒙古的制度越简单越有利,可一旦面对李瑕这种新兴的势力,蒙古那简单有利的制度就像是一张快要兜不住猎物的破网。 不补不行了…… 这事,董文炳有些不敢深思。 他不知道控鹰卫还有多久就会查到郭弘敬,出于爱才之心,今日才给出了提醒。 郭弘敬得了这提醒,却觉得好生失望。 他知道陛下与中书省必然是想修水利、灌田亩、兴农事、增钱粮。这才会让他兄长与张丞相到西夏屯田,同时也将他派到河南来。 但近年来,比起修渠屯田,似乎打李瑕才是最重要的事。 尤其是韩城一战之后,到处都在说有世侯通敌,必须严查,于是人人自危。 郭弘敬懒得再想这些,也不打算依董文炳所言放弃钧州的水利。 他干脆独自骑马往城外而去。 钧州城外有条古渠,叫干渠,因战乱早已荒废。 以郭弘敬的规划,重修干渠,初步可灌既良田万顷,还可改善城中水质。 冒着风雪再次来到岳庄村,沿干渠所见,根本没有动工的痕迹。 岳庄村与当时来时还是一样,似乎还更残破了些。 有一个瘦小的身影背着一捆柴禾缓缓走在村口,郭弘敬策马上去,试着喊道:“岳伯?” 背柴的老者转头一看,喜笑颜开,喊道:“郭相公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