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宋_第859章 犰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59章 犰狳 (第3/5页)

份默契心照不宣,张弘范道:“此来太原,我们是做给整个中原人看的。你我代表的是陛下对汉人的态度,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赏罚必须分明,我们是陛下的尺。”

    “仲畴兄放心,我虽年少,这些道理却清楚。我大哥既已被俘,李瑕还能将他放回来,可见早有异心,留不住也无妨。陛下遣你我来,目的在于不给李瑕以走私之利串联更多世侯的机会,我们已做到了。至于其它,马上便要改国号了,当以妥当为主……”

    ~~

    燕京北郊,刘秉忠正站在一座小山丘上眺望地势。

    他时年才四十七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蒙古没有科举,用人全凭大汗心意,这造成了很多任人唯亲的情况,却也让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在壮年便位居高位。

    刘秉忠十三岁为质子,十七岁即任官。以忽必烈潜邸旧臣的出身仕蒙三十余年,其忠心自是不必多说,促蒙古汉化的功劳亦是不必多说。

    这日,史天泽刚到燕京,正与他并肩而立。

    “终于到了这一步,马上便要建国号定大都。我等数十年努力一朝如愿,着实欣喜若狂。然而终有些不足。”刘秉忠道:“不像是水到渠成,倒像是被逼无奈。”

    “是啊,北方战事未定,而南边又未能一举平定。此番诸多举动,仿佛是陛下害怕中原人心不稳,故意安抚。让人难免有些不足……”

    两人谈话时并没有太多顾忌。

    因为到他们这地步,已经不可能再背叛忽必烈了。

    刘秉忠深受忽必烈的信重不提,大蒙古国走到今日这一步、成了大元,本就是出于他的规划、塑造。

    他不仅是大元的臣子,他还是大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催生出大元。

    史天泽则不同,心底或许是带着些不甘的。

    作为一代北方豪强,他远比李全、李璮父子更有实力,未必没有过自立的想法。

    但他太谨慎了,他大哥英年早逝,大意死于武仙之手,把史家的重担交到他头上,这铸成了他谨小慎微的性子。

    最好的时机一直没出现,史天泽终于还是斩李璮于济南城,放弃了自立一途。

    他近年来虽几次败于李瑕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