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41章 报皇恩 (第2/5页)
是绝对不可能答应迁都的。 朝臣们已经把李瑕视作董卓、曹操之流,怎可能再把汉献帝送到他手中。 那不管他们找什么借口,李瑕再说“阻塞义理”就占据了名义。 这时再自立,方能叫江南士绅无话可说。 大宋文臣党争的厉害便体现在这里,除了秦九韶,李瑕麾下没有旁人有这种心眼。 杨果、韩家父子是北人,不算太了解宋廷;李墉只官至主簿;吴泽太过年轻;史俊这些人则不会为李瑕在与宋廷斗争中出谋划策…… 不过这也只是锦上添花,只涉及造反时是否更体面的问题,实力才是关键。 但诸人想起了秦九韶,眼下既是用人之际,显然是要将他召来重用的。 正说着,吴泽步入堂中,与李瑕禀报见陆秀夫的情形。 “君实兄说,想要当面再劝一劝王上。” “他在哪?” “就在外面……” ~~ 从长安钟楼上望去,能看到位于城中心偏西北方向的府署的隐隐一角。 府署会是之后的秦王府,李瑕没想过要修建新的王府,也不打算扩建,只打算换块牌匾。 再绕到钟楼南面,只见城门处人来人往,百姓根本不在意朝堂与藩镇的勾心斗角,只管认真地活。 李瑕看了一会,问道:“你不是想劝我不要造反吗?怎么不说了?” “见到节帅,觉得不该劝,节帅矢志救天下于危乱,委居于宋臣身份怕是做不到。我想劝节帅忠于大宋社稷,根本就是空谈。” 陆秀夫还是和在祁山道时一样,站在李瑕身边显得很听话端正。 他上次见李瑕时李瑕还只是蜀帅,因此用的还是当时的称呼,并没有因为李瑕想要自立而反目。 说到最后,他作了一揖,道:“故而今日我是来向节帅辞官的。” 道理他都明白,但他有他的坚持。 别的不说,二十一岁临轩唱名,被钦点为二甲第二十七名,仅这件事就足以让他在青史上被记上一笔,这是无数人一辈子都没有的荣耀。 当时他说“今日皇恩渥重,吾欲当思报国,相勉为天下第一等人物,方不负此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