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75章 声望 (第4/5页)
遗山先生的书稿来,确实使长安文坛振奋。杨公才放出风声,就有不少金亡后不肯入仕蒙古的文士,主动让我再建个文馆,要求帮忙整理书稿。原本,他们面对我的招揽都是毫不动心。” “很好埃” 张文静手一摊,笑道:“拿钱来,我与元姐姐便将这事办了。” “你知道我想怎么做?” “自是趁机将这些文士招到你幕下。” 李瑕剥好一个鸡蛋,随手放在张文静手里,道:“昨日还有位名医携弟子数十人来投我,张孝铭,认识吗?” 张文静咬着鸡蛋,摇了摇头。 “他说,不是冲我大宋四川制置使的名头,而是他先伯父与遗山先生是至交好友,名讳张从正。” 张文静不紧不慢喝了口水,斯斯文文的样子,道:“考城张家,张从正张公在世时,乃金国四大名医之首,名望极高,是著书立传流传后世的人物,我家中便有他的儒门事亲。” “其中还有一位自称是李家子弟。” “真定李家,想来是李杲李公弟子,在世时亦是金国四大名医之一,捐千金从神医学医术,著述甚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医学发明,我也记不全。” 话到这里,她补了一句。 “张公、李公当年,与遗山先生是至交,又桃李满天下,这些子弟听闻遗山先生文稿至长安,必是要来拜会的。你等等,我叫元姐姐来与你说。” 这日李瑕出门时也是颇为感慨。 本来,杨果已是北地名儒,招揽不少北地文人。但相比元好问,其名望、人脉还是逊色不少。 当世文坛,南人说吴潜、刘克庄、吴文英、刘宸翁,不过是大宋璀璨星河中的几颗,而元好问,却是一颗照亮北方的孤星。 “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一朝之冠”的名号,绝不是说说而已。 这是声望。 再说人脉,元好问交友,遍及三教九流,除了名公巨卿、藩王权臣,还有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 金亡时,元好问曾致信耶律楚材,保护不少金国儒士,这些人中有不少以遗民自居不肯入仕,而入仕的有数十人已成蒙古高官。 与元好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