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16章 孤策 (第2/5页)
r> “也许勉强能造一两支,但估摸着,打上三两发子弹也便废了。” “为何?” “管壁如何承受这等威力?” “铁管也不行?” “要铸造出这般铁管,不知要多少光景。且难题不仅这一项,工艺太细了,还有火药杂质、用量,以及装填时的用量如何把握?终归要慢慢摸索。” 郝修阳说着,又拿起一支竹制突火枪,递给李瑕,道:“这比节帅要的火铳造价低廉百倍,总归是用一次便抛,不妨用这个。” 这突火枪是宋时便有的,由坚硬的竹筒制成,外裹生牛皮筋,内置火药,通过火药击射出石弹、铁弹。 能无中生有地造出突火枪,不得不说,宋人极聪明。 而之所以只有竹筒突火枪,因为生产力只能造到这个地步,或者说只能“批量”造到这个地步。 这东西射程大概数十步,且容易爆伤自己人。 哪怕有了新制的火药,射程也是增强不了,因为竹筒承受不住更大的爆炸力。 “我不要这个。” 李瑕不接,转身踱了几步。 “说到火器,蒙古的火器还要更胜于大宋吧?” “若不算我们新制的火药,是如此。”郝修阳道:“蒙古接收了金国的火器匠人、以及大量的色目人。而金国之火器,胜于大宋。” “川蜀战场上见得少些,我听说荆湖那边,蒙人攻城时,除了霹雳炮,还有火炮?” “是,将石头凿空,里面塞上火药,点燃后,以砲车抛出,威力极大。” “他们只能以砲车抛出?” 赦修阳笑笑。 李瑕又问道:“当是,抛不上钓鱼城?” “节帅既未见过蒙人以火炮攻山城,自是抛不上高山。且引线若太短抛不到山腰、太长则易灭,攻山,反不如可就地取材的石砲。” 李瑕点点头。 “所以,火器之运用有两方面,一是‘威力’,二是‘推力’。” “推力?” “火药威力再大,若无推力,还是要靠人力来丢、靠砲车来抛。而人力太小、砲车太笨重。” 郝修阳道:“是啊,更多时候,火器未必比弓弩方便,更不足以克制马匹的速度。” “在钓鱼城,蒙古的砲车不能把火炮抛上山城;在平原,我们也不能在敌人的箭矢射来、马匹冲来之前,把手雷抛到敌阵当中。也许就是,仅有威力是不够的,或者说以如今的工艺,威力不可能做到更高了,是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