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7章 流民 (第3/4页)
我更擅长。” “我来考虑此事。” 李瑕点点头,作为蜀帅,他必须有向朝廷要钱要粮的能力。 韩祈安又道:“不得不提醒阿郎,之后的计划怕是得徐徐图之了,否则一旦钱粮告罄,欲速则不达。请阿郎与我一起理出这三个月的账目,以作规划……” “好吧。” 计议到夜深,高明月与韩巧儿牵着手过来,再多公务也得放到次日。 “李哥哥,可是你说过的,睡眠很重要。” “好吧,以宁先生也回屋歇了吧……巧儿你还真是什么都记得。” 韩祈安看着这一幕,才想起还有桩事没与李瑕说。 但汉中百废待兴,正是忙的时候,也只好再等些时日…… ~~ 直到两日后,李瑕才得以计划起吸纳关中流民之事。 而杨果也已自昭通赶到。 “阿郎久候了,因昭通城诸事需交割,耽误了不少时日……” 杨果说过昭通的情况,喟然叹道:“一年未见,阿郎竟真做到了如此地步。” 他这人,并不忠心于蒙古。 他交往元好问这种不仕蒙古之人,作了大量的悼亡诗,“寒食清明几家哭,问来都是陈亡人”,足可见这一点。 但杨果对宋廷也毫无好感。 因此,他对宋军击杀蒙哥、击退蒙军之事并无太多感触,在意的是李瑕的势力。 此时说的“如此地步”四字,指的是李瑕夺得汉中,而不是立了多大功劳。 李瑕懂杨果,遂道:“当时说的‘六百里山川’让杨公误会了,如今这三千六百里河山,杨公可信我?” 杨果抚须而笑,道:“三千六百里河山,可惜人口太少了。” “正有意请杨公主理此事。” 李瑕于是说起汉中的免征之策、说起关中的战乱…… 杨果与韩祈安不同,文人气重得多。 换句话说,理想主义、浪漫情怀更多…… 他不会考虑此事要耗费多少钱粮,是否会引来宋廷猜忌,闻言已激动起来。 “敢问阿郎有多大决心?” “不论能迁来多少人口,我的决心都大到能包容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