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3章 又酷又有意思的烧钱 (第2/5页)
br> 在2010年甚至更早之前,菊厂也有过自研的想法,只是海思K3平台发展成了现在还没出来的K3V2,而K3V2基于ARM授权。 K3V2的后续麒麟系列同样如此。 在预感到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风起云涌,菊厂出于商业层面的考虑,放弃类似苹果的自主生态研发道路,是很正常的选择。 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任何一家发展起来的公司都无法避免要考虑商业化可行性。 这也是温良一定要将这些基础研究项目放到学校实验室研究的原因,就是从研究上先隔离商业化可行性考量。 后续如何落地商业化,温良是有能力去布局铺开摊子的。 菊厂现在的选择是因为无法看到未来的具体发展。 站在温良的角度,2012年仍然是个能用非常小的代价,去做自主可控芯片并完成商业化生态的时间点。 因为4G标准刚出,4G牌照还没来。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需求真正爆炸始于2015年,4G大面积商业化。 再说交给张郁林去参与的手机系统研发方向。 2012年这个时代很有意思。 iOS闭源不说。 微软、诺基亚仍在挣扎; 安卓确实还稀烂,真正意义上不卡好用的版本是安卓4.4,而安卓4.4发布于2013年11月。 据温良前世看到的一些消息,雷軍谈论说小米最早选择做安卓UI,是出于操作系统很复杂,于是找一套开源系统,在开源系统的基础上干。 事实上,开发一款能用的操作系统确实复杂,但最复杂的是如何建设生态。 换句话说,可以认为雷軍初创小米同样因为基于商业化可行性考虑,所以选择了又开源又有生态的安卓进行二次开发搞MIUI。 菊厂的手机业务和小米做手机,基本代表了国产手机的两个方向。 不同点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菊厂基于ARM授权做出来的麒麟系列芯片很不错; 又因为不友好的大环境基于AOSP(安卓开源项目)深度开发了鸿蒙系统; 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