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似水流年_第180章 媒体审判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0章 媒体审判 (第2/8页)

br>
    指着板书,“把媒体审判和传播四要素结合起来。“

    “首先,信源也就是客观事实。“

    “在新闻领域,新闻的时效性,使得媒体往往追求第一手原则,以最快的速度公布信源。“

    “信源的客观真实性,却不是媒体的第一考量。就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跳楼了,媒体只要知道学生的生死,就要马上进行报道。它争取的就是时间,是第一手原则,而不是追求信源的客观真实,比如,是他杀,还是自杀?跳楼动机是什么?”

    “而司法真相则恰恰相反,是要经过司法程序,出警、立案调查、证据搜集等等,一系列调查。“

    “即便已经认定了一个事实,学生是他杀,也还要经过公诉和法院审判才能认定客观事实。“

    “所以,在时间上,媒体报道与司法程序是天然对立的。”

    “新闻是越快越好,而司法则恰恰是需要时间的。“

    “新闻只要有50%的真实性,甚至不需要真实性,就可以报道。”

    “而司法程序却是追求100%的客观事实。“

    众人,“。

    “第二点,信息(主观传播媒体)。为什么要加个主观呢?因为任何新闻的传播者、不管是媒体,还是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都无法避免地存在主观判断和倾向性。”

    “这样的结果就是,形成主观结论。“

    “就比如,一个学生跳楼了,而这个学生在从楼上掉下来之前,他被老师批评了。“

    “媒体的报道,必然要把两件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报道出去,这会大大增加新闻的可读性。至于两件事有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不在新闻考量之内,而是司法考量。“

    “但这个主观结论与司法结论,甚至司法还无法做出结论的时间结点形成反差,那么舆论就会产生怀疑现象。“

    “舆论是需要意见领袖的,而媒体的主观结论,就成为了舆论所看到的真相!“

    “第三,信道(信息传播的渠道)。“

    “在客观事实还无法在法律层面做出判断,而媒体的主观结论先司法结论进入传播的情况下,舆论的信息偏差,将呈现几何倍数的增大!“

    “而这个时间,做为信息渠道的第三个要素,也会向一个结论偏移。“

    “舆论是什么?公众认知的体现。”

    “而公众是无法保持理智的,他们会选择性接触,他们认为正确的结果。“

    “还是拿学生坠楼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