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9章 临时生变 (第4/9页)
,哪里的比例最高?“ “是农村和乡镇居民!那里的青少年,成为基层的概率最大。“ “可是,哪里的青少年最容易接受到人、金钱、方向统一的第三层教育呢?也就是说,哪里最容易实现增长性需求的下放呢?“ “我想,一定不是农村和乡镇!” “来自上一代、生存环境,以及经济上的压力,使得他们几乎没法在青少年时代接触到教育的第三层。“ 沈海鸣,“!!!!“ 突然意识到什么,呆愣片刻,突然回头,对身后的两个同事和梁成道,“我有点事,正式的问询时间再定吧!“ 两个同事一听,“不急,什么时间都一样。“ 说着话,拉上梁成就走开了。 把梁成气够呛,这都到综合楼楼下了,怎么又改时间了?这个小沈啊,办事真是拖拉! 等三人走了,沈海鸣才郑重地看向齐磊,“小齐导员,要不也给我上一课?” 齐磊一听,笑着摇头,“不敢当,不敢当!涉及教育的问题,沈哥才是专家。” 沈海鸣,“走,咱们找个地方,边吃边聊!“ 沈海鸣和齐磊整整聊了一个中午,之后一个星期,调查组再也没来过北广。 而一个星期之后,沈海鸣向他的主管领导正式提交了一份教育改革研究报告, 而且很郑重地做了一次报告会。 会上,沈海鸣是这么说的,“文化熏陶与思辨教育(教育第三层级)尤为重要。 “但是,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最缺文化熏陶和思辨教育的农村、乡镇青少年,却最难得到系统的文化、思辨教育资源。” “相反,拥有这些资源和能力的,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这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隐患,比如,底层与社会的割裂、负面情绪。“ “底层上升通道即便有,也很难被底层利用等等。“ 沈海鸣的报告很详尽,也很有建设性,更是发人深省的。 这让在场的一众领导都有感觉,这个年青人不简单啊,前途无量! 只是,看到报告末尾的署名,又都有些哭笑不得。 署名并不是沈海鸣自己,而是:沈海鸣、齐磊、庞肃丽、窦开洋(调查组的另两个同事)。 唯独少了梁成。 而且,更无语的是,你这过场走的就有点过分了吧?怎么调查对象成了报告的联合署名人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