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似水流年_第155章 打光子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5章 打光子弹 (第4/6页)

    这些只是表象,撑死算是锦上添花,不是硅谷成功的关键。

    而关键在于——军工科技转民用。

    这事儿,得从冷战开始说起。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星球大战计划让sl把大量国力投入到了太空科技。

    进而在太空竞赛的拖累下,以及其它因素的催化之下,导致红色sl一夜瓦解。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的行为和策略,直到后世2022年,依旧影响着这个世界。

    先说sl。按理来说,即便是解体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继承sl大部分遗产的大毛也不应该衰败的那么快,完全失去了经济实力。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都是有因果的。

    sl压重宝在太空计划上,他们的航天能力毋庸置疑,即便吃老本,可直到后世的2022年依旧领先。米国人能不能从国际空间站上下来,也得看大毛的脸色。

    但问题来了,航天技术变成民用,具有商业属性的转化率极低,无法给国计民生带来多大的福利。

    顶多也就是搞点太空育种,出口点钛合金和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什么的。

    军工科技的人才向民用科技输出更谈不上了。

    这能挣几个钱?

    所以,大毛继承了sl遗产,可是对经济有用的几乎为零,还得回到资源出口这条路上。

    而资源贸易,又极容易诞生寡头。

    反观米国。

    星球大战计划是忽悠毛子的,他们在这上面可是能省则省,并没有过多投入。

    再说,本身的经济基础比毛子好,那点钱他们也浪费得起。

    米国在冷战时期施行的是海洋策略,控制全球海洋,从而对地区实现掌控。

    所以,他们的国力都花在在全世界建军事基地上面了,四处撒网,恨不得把地球都包围了。

    而这种战略造成的结果就是,那么多军事基地,星罗棋布的军事部署,必须有强大的通讯协调能力,以及整合指挥效率。否则怎么指挥全球?这是刚需。

    而刚需之下,也就催生了军事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器技术的蓬勃发展。

    到了冷战之后,军事基地开始控制全球能源,一点也没浪费。

    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