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六十八章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第4/5页)
第三部分则是养育成本,大明民间普遍是父母干活儿去了,家里的老大看老二,老二看老三,孩子看孩子,成本自然会很低,也是长兄如父这种文化的社会基础。 生,生的越多,大明的开海事就就越不能阻止;生的越多,就越不会人亡政息;生的越多,就能遴选出越多的贤良;生的越多,就越能倒逼社会生产力提升。 多生孩子,解百忧。 具体怎么鼓励? “富者田连阡陌,官缙绅衿优免隐漏人丁,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奸猾之徒又托为客籍以为规避,反多徭役。丁银与里甲、均徭等四差银留存地方,不入朝廷,私囊肥盈公帑亏筑。” “每遇编审,有司务博户口加增之名,不顾民之疾痛,必求溢于前额,故应删者不删,不应增者而增,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开除,子初生而责其登籍。” “沟中之瘠犹是册上之丁,黄口之儿已是追呼之檄,始而包赔,既而逃亡,势所必然。” “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朱祁玉看着手中的奏疏,颇为感慨的念完了沉翼的最后一段话。 沉翼说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明朝的丁银、里甲、徭役等四差银由地方征缴,并不会押解入京,都留给了地方。 大明的四差银,都是建立在丁口之上,若是都留在地方公帑用于地方也就罢了,大多数都流入了贪官污吏的私囊之中,大约就是乡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的套路。 因为这涉及到了地方肉食者的钱袋子,所以每每遇到黄册审编,有司为了增加丁银,就会不顾及民生苦楚,应该删的死丁不删,不应该增加的未成丁的新口增加。 富人豪强尽行花诡,得逃丁差,山沟沟里的贫者却变成了上上丁,一人九钱,连黄口小儿都要被追缴丁银,百姓逃亡,就成为了必然。 现象真实存在,问题是如何缓解这种社会矛盾和现象,原因分析的有理有据,沉翼是户部尚书,是事务官,可不是文渊阁、翰林院、科道言官的政务官,他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以景泰九年人丁为基础,从此以后,无论生多少,新人口永不加赋。 也不用地方有司费尽心思编排了,百姓们也不用逃亡来躲避了,丁差就按当下亿人口来核算。 新生儿的人头税,自此以后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