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五十四章 骑驴的夫妻和坐轿子的李白 (第5/6页)
宗是大明南衙顶级势要豪右,他要是没听懂这番奏对,到时候徐承宗传达了错误的信号,又是一片人头滚滚。 于谦要劝陛下仁恕,这仁恕不能越劝越回去。 徐承宗这才恍然大悟,了解了陛下和于谦这番云里雾里的奏对,到底何意。 “于少保说的对。”朱祁玉补充了一句,生怕这个徐承宗胡乱猜想。 他和于谦搭档了十年,默契十足,有些话在旁人听来,很容易误解。 这番奏对的确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朱祁玉要是对于谦真的不满,也不是这种含沙带影的揶揄。 这既不光明也不磊落,更不符合大明皇帝一贯的做事风格。 如果朱祁玉和于谦真的起了冲突,于谦只会表达自己的谏言,自己致仕或者称病不视事,来缓解这种冲突,而不是和陛下奏对夹枪带棒。 皇帝陛下和百官之首政见不合,并不少见,甚至是大多数情况的常态,皇帝有皇帝的想法,百官有百官的想法,朝廷有朝廷的困难,地方有地方的困难。 一个切实可行能够执行下去的政令,必然是经过了多次的商议。 具体到了大明朝,就是各部上奏疏,文渊阁票拟之后,皇帝做出批示,交给文华殿廷议,最后廷推结果,再次上报给皇帝,皇帝做出朱批。 在没有皇帝的授意下,是绝对不可能做出廷议和廷推,这是大明皇权的根本。 朝臣也有不同意的时候,比如原吏部尚书王直就不太同意在景泰元年的廷议中废除朱见深太子位,是陈循抓着王直的手签了字。 但是将这种君臣的政见不合,理解为生死之争,甚至和君臣失和的现象,进而担忧,完全是一种不理解大明朝政务运行逻辑的结果。 比如徐承宗,作为一门两公的魏国公,但是身居南衙,就不太了解这种运行逻辑,所以才会误判,大明皇帝和百官之首失和,进而吓得面色苍白。 徐承宗只感觉提到嗓子眼的心,落地了,天晴了,雨停了,大明朝局依旧是稳如泰山。 陛下的信用是极好的,陛下说没有矛盾,那自然没有矛盾,徐承宗很相信陛下,就如同大明群臣百姓相信陛下那样相信。 朱祁玉看着徐承宗一脸放松的模样,只能摇头,他说完之后,徐承宗才彻底轻松下来,在徐承宗眼里,大明皇帝的信誉,比大明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