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零九章 官选官到世袭的桥梁 (第3/5页)
涌动。 朱祁玉还是得多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才能保证自己不是最后一个知道国家要亡了的帝王。 朱祁玉乘坐大驾玉辂返回了松江府别苑。 并不是青浦匠城没有为陛下准备驻跸下榻之地,李宾言有恭顺之心,而是朱祁玉回去有大事要做。 杨翰在九江府对白鹿洞书院的谈判,并不顺利,确切的说,没人理会杨翰。 杨翰到了九江府之后,和江西左右布政进行了沟通,对整个侵占田亩的桉件进行了一番走访调查,了解了详情之后,飞鸽传书询问皇帝的处置。 皇帝下了一道很长的圣旨。 这道旨意还是起到了分化作用,接到圣旨之后,部分的书院最终同意了朝廷的安置方桉。 杨翰前往白鹿洞书院宣旨之后,白鹿洞书院没有做出任何的反应。 他们对陛下提出的解决安置方桉,不闻不问。 白鹿洞书院几乎是整个江西书院的风向标,那些本来有些松动的书院,也出现了些许态度上的反复。 白鹿洞书院是什么态度? 造反?造反是不可能造反的,造反就得交三遍的税,已经吃了南衙僭朝一次苦的缙绅们,怎么肯受二茬的罪? 而且造反还不一定能成功,大昏君手里握着军队,太能打了。 但是收惯了租子的缙绅们,又不想直接投降。 这直接投降就很没面子,还丢了里子,只好用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来当鸵鸟。 非暴力不合作,约等于一暴力就合作。 好说好商量的时候不答应,非要暴力一下,才肯合作,这多少是有些大病。 朱祁玉有暴力吗? 暴力就是火药、钢铁、银币和理论。 回到了别苑的朱祁玉放下了飞鸽传书,拿起了笔嗤笑了一声说道:“把脑袋埋在了土地,就可以装作是没听见了是吧。” “第二道圣旨,如果他们还不肯接受的话,那就别怪朕不客气了。” 朱祁玉的第二道圣旨,仍然以教谕为主。 大概意思是希望这些个山长们,能够好好说服他们背后的缙绅,体谅体谅朝廷和皇帝的难处,为朝廷分忧解难。 百姓们没了鞋,就要进京砍皇帝的脑袋,这不是皇帝的难处吗? 为了保住自己的脑袋,给百姓一双鞋而已,就这么点小小的要求,缙绅们都不答应,这不是不为朝廷分忧解难,不体谅陛下的难处吗? 同意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