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五十六章 师生俩各让一步 (第3/4页)
子监里很少有的,一般的都是一个老师教许多学生,这一点跟后世的大学没有太大的区别,也可以说明朝的县学、府学、国子监,已经是后世小学、中学、大学的雏形,只是当时限于财力和师资,能够接受教育的人非常少,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都是文盲。一个国家只有南北两京两所大学,能够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自然有限,所以那些师生传授的私人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大部分读书人唯有通过私人教育完成学业。 孟梵君对易经的研究是标准的儒家易,他没有用京房的纳甲体系,而是用纯粹的儒家学说来阐述易经。 由于精通医学的缘故,况且对京房易并不陌生,这一点连陈慕沙都不敢小瞧,两人一起谈论中医时,经常会涉及到京房易。有一次,在谈论到京房易时,况且认为可以把它跟中医的脉络穴位学说联系起来考察,这让陈慕沙感到别开生面。 况且当然也不会因此就对孟梵君的儒家易有排斥心理,易经就像一头大象,百家对易经的解释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有的摸到一个鼻子,有的摸到一条腿,至于易经的实质,恐怕没人敢说自己心里有谱。 况且想到一件事,后世有一个国际易经学会,尝试用模型来解构易经,而且利用超算来解构,结果超算运行了几年,一个结果都没出来,由此可见一本薄薄的易经蕴含的信息量有多大,根本无法条分缕析。 陈慕沙也精于易经,却从来不教况且易经,估计就是觉得况且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更有独到之处吧。这一点也是许多大家公认的,跟易经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中医理论。 况且认真听讲,不管他是否完全同意孟梵君的观点,他都准备先全盘接受下来,以后再考虑哪些地方该吸收,哪些地方该扬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况孟梵君是海内儒家易的权威。 “你是不是好奇我不给你讲京房易?本来我给别人上课也是讲的,不过听说你对京房易有独到的研究,就连陈兄都表示佩服,也就不用我再啰嗦了。”讲到最后,孟梵君解释了一句。 “弟子知道的只是医学上的一些道理,还不算是纯粹的易经。”况且听孟梵君这样说,只好谦虚一把。 “也不能这样说,陈兄很少夸人,他既然这样说,一定有他的道理。京房易我就不赘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