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一十二章 秋香儿子认干爹 (第2/4页)
命运使然。 东坡的几个儿子虽然没有继承他的才气,一生却也过得平稳安然,即便在他被列为党锢之首的时期,儿孙也是无灾无难,可见东坡的福运差到什么地步。 文宾拜见过老师后,就又去布政使衙门领取举人衣冠、还有官府给的建牌坊的三千两银子。举人衣冠都是一样的,解元和其他举人并无区别,银子却分三六九等,第一名解元三千两银子,第二名就减到一千两,第三名减到五百两,依此类推,最后的十名举人只能得到几十两银子。不过,举人所在的当地官府还会有同样的赏银,更有许多想要巴结新贵人的商人缙绅,会不请自到登门送银子,别说建一个牌坊,就是置房买地都不成问题。 举人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门槛,只要越过了,就能保证一辈子生活无忧,当然做官不行,科举越是盛行,进士也就越多,举人当然有做官的资格,严格来说,连秀才都有,可是举人能做到知府也就顶天了,很少能做到布政使、按察使这一级别,更别说升到中央六部三省都察院了。 只有崇祯朝想要不拘一格用人才,用了举人杨嗣昌做钦差大臣、陈新甲做了兵部尚书,可惜最后一个畏罪自杀,一个被崇祯砍了头,破格用人的策略就此宣告失败。 若想在官场上春风得意,进士这一关非过不可,万一鸿运罩头,中了状元、榜眼或是探花,那基本就是走帝师、宰相这条路了,一生的荣华富贵直接摆在了眼前,根本不用去争取,只要等时机,不出差错,该来的一样都不会少。当然,前提是自己保护好身体,千万别夭折了。 况且到的时候,唐伯虎、文征明、沈周早就集聚在这里了,他们是昨晚过来的,当晚就睡在了周府,还有文宾以前在苏州的那些世家好友,也都早早过来等着听消息。来者没有谁想到文宾会中举人,更别说解元了,其实他们本来的意思是过来给文宾落榜解闷的,却碰到了这么大的彩头。 这一次苏州学子共中了三十五名举人,算是大获全胜了,堂堂国子监也只有三十几个学生中举,比往年略少,也就是说苏州和国子监两个地方,已经垄断了金榜的一半,南京的辖区可是比后来的一个省还要大,摊到其他府县,也就是中一个两个的,不少县还被剃了光头。 所谓的江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