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才子风云录_第三百八十章 南监来人认师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八十章 南监来人认师弟 (第4/4页)

人向况且走过来,笑道:“你就是况且吧?”

    况且见是两个中年人,大约四十岁上下,都穿着宝蓝色直缀,外面的大衣服可能都脱下收起来了。

    “在下况且。”他点头应道。

    “真是况师弟啊,在下徐子杰,他是李寒星,我们就是你的师兄。”一人哈哈笑道。

    况且石化,今年怎么了,到哪儿都能遇到认自己做师弟的人,先是韦皋,这又来两个,还不知是何方人士,那座庙里的菩萨呢。

    “师弟,你和唐伯虎比画完后,请尽快去南监报到吧,大家都等着瞻仰你的风采呢,我们是特地从南京赶过来给你加油助威的。”这位自称徐子杰的人说道。

    “两位是南监的?”况且猛然醒悟过来。

    “是啊,不然咱们怎么敢自称是你的师兄呢。我们两个入学已经二十年了,做你的师兄也够格了吧。”

    况且腹诽,都二十年了还没毕业,干嘛去了,读博士也不用这么长时间吧。

    况且这也是不大了解国子监的情况,别说四十多岁的学生,五六十岁的也不新鲜,国子监的学生号称太学生,国子监也称太学。孝宗皇上的老丈人一辈子就是一个太学生,没别的身份。

    在科举时代,年纪四五十的秀才,五六十岁的举人,多了去了,甚至百岁寿星应举人试的也不稀奇,科举固然成就了无数读书人,却也磨难了天下读书人,得失利弊只有读书人自己心里明白。

    在明朝开国初年,太学生毕业后不用经过科举,直接由朝廷任命为朝廷官员。第一批国子监毕业的学生,都被任命为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个个都是封疆大吏,显赫一时。

    后来科举日益昌盛,荐举日益衰弱,太学生的地位也就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明朝中叶,太学生的身份地位大幅贬值,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这当然也是对那些能在举人进士第中高中的人而言。对一般人来说,国子监太学生依然是无法抵御的诱惑,毕业生不经过科举也还是可以得到官职,比如北京六部下面的官职,称之为小京官,或者是各巡抚衙门、布政使、按察使衙门里的一些官职。即便不想从这条路走,国子监也是学习的好地方,只是国子监太难进,一般人还是想别的办法弄个贡生当当,也算是具有国子监太学生同等资格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